一、位於錢塘江畔的月輪山南坡上有座六和塔,建於北宋開寶三年(970年),為吳越國國王錢俶命僧人贊寧和智覺禪師延壽所建,以鎮伏錢塘江的江潮。蘇軾有否詩詞?

二、回顧民835月在海寧鹽官觀潮時,陪同的鄉親當時所說的詩句「海色雨中開,濤飛江上台。聲驅千騎疾,氣卷萬山來。絕岸愁傾覆,輕舟故溯洄。鴟夷有遺恨,終古使人哀。」當年不解其意,是聽了陳玉燕老師解說此五首七絕後,方體會詩意。(註釋、鴟夷:皮袋,這裏借指潮神伍子胥。)

據《吳越春秋》等記載,春秋吳國大夫伍子胥因勸諫吳王夫差而被疏遠、賜死。伍子胥臨死時,囑咐家人把他的眼睛挖出來或者把頭割下來懸掛在南城門上,以便看到吳國的滅亡。吳王大怒,下令用鴟夷把他的屍體包裹起來,投入錢塘江。後來伍子胥化為錢塘江潮神。

三、公元1089年,蘇軾出任杭州知州,翌年,蘇軾聽取錢塘縣尉許敦仁的建議開拓西湖,攔阻湖西群山澗壑注入西湖之水,或使停蓄、或使宣洩,大興水利,造福杭州民眾,所取淤泥築成堤壩,長達2.8公里,並在堤壩植樹、築橋,成為西湖著名景點「蘇堤春曉」,民835月後學走在蘇堤上,除感懷外,希能吸取大文豪的豁達。

四、蘇軾晚年再次寫《觀潮》,相傳是臨終前留給兒子蘇過的詩偈,偈曰: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蘇軾仕途坎坷,曾在京城位居高官(禮部尚書),亦曾下放為地方小官(團練副使),且被一貶再貶,最後貶到天涯海角~儋州(海南島),飽經風雨、歷盡滄桑,對官場心中卻沒有波瀾漣漪。

由詩偈中可以看出蘇軾的人生觀:未悟前的情景,“煙雨”與“江潮”的迷離翻騰,洶湧彭湃,如妄念翻動,未到盡頭,千愁萬念,糾纏不休。當已悟後,體會到“道無處不在”,並不神秘,一切都很平常,此時再看原來迷離翻騰的煙雨和洶湧彭湃的江潮,雖還是原來的煙雨江潮,但心中已覺平常無奇。

五、誠如星雲大師所言:我們對未知的事情都很好奇,對得不到的東西總是一心追求。廬山煙雨你未曾見之前,它是神奇的廬山煙雨,你見過了,心裡的神秘感消失,它也就只是廬山煙雨了。同樣地,浙江潮水你未親見之前,它是澎湃壯觀的浙江潮,在你的想像中飛舞,你到過之後,它還是浙江的潮水,不會因你到不到而有所增減。

六、蘇軾具有儒、釋、道三家的思想與情懷,能夠在貶謫後仍保持豁達的襟懷,找到生活的樂趣和希望。從他的名詩《定風坡》可看出其偉大的人格。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詩中不免有自嘲的意思,但給後學感覺更多的是一種超脫,釋懷的情結。

蘇軾的人格高度與坎坷命運之反差 讓閱讀者在感嘆之餘,或許可稍稍撫慰些自認懷才不遇者的命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