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隨手雜記 (39)
- Sep 20 Fri 2024 20:37
走讀鼓浪嶼
- May 26 Wed 2021 20:47
《雜記285》110/5/26月全食
- Dec 15 Thu 2016 22:14
〈旅遊見聞089〉車站、單程票、火車快飛
- Jun 02 Tue 2015 15:08
〈節慶與紀念031〉大樹荔枝節之懷古
週日侍二老蒞大樹姑山倉庫共襄盛舉年度荔枝節,採購中想起古人一些有關荔枝的情節,尤大樹盛產「玉荷包」,「玉荷包」乃「妃子笑」的別稱,而「妃子笑」正是唐明皇為博楊貴妃紅顏一笑,不惜勞師動眾千里送荔枝。
晚唐詩人杜牧有詩云:「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此乃譏諷唐玄宗李隆基勞民傷財之行為。
- Jan 12 Mon 2015 16:43
〈自嘲集046〉 移情作用
- Jan 10 Sat 2015 17:16
〈自嘲集045〉 臭豆腐乳
說起臭豆腐,它不僅是華人世界的美食,也早已流傳全球享有盛名,是許多饕客的所愛,相信你也必定嚐過,甚至一嚐上癮,三不五時就要解解饞,不論清蒸或油炸,通常喜愛它的人說是香味撲鼻,也有不敢領教的人,會說它臭氣薰天。
稱為臭豆腐的原因,是因為它的氣味非常的臭,對於很多外國人來說,那種特殊的氣味與排泄物相似。臭豆腐其實是一種發酵製品,把原本無色無味的豆腐,讓它自然發酵,台灣常見的浸泡液,就是把老莧菜浸泡在洗米水中,放在常溫下發酵,產生那特殊的氣味。但隨地區與食用方法之不同,製作方法及成品也有其差異。
- Jan 09 Fri 2015 13:15
〈自嘲集044〉 官管相遇
當〝官〞的與姓〝管〞的狹路相逢,兩人沒好氣地相互指責,姓管的罵當官的道:「你就只會官官相護,置百姓於不顧。」罵得冠冕堂皇,臉不紅、氣不喘。
當官的被罵後,嗆聲回道:「同樣是官字兩個口,你不過是頭上多長棵竹子,在〝利罰院〞就作威作福,頤指氣使,你能利益輸送,我就只能立正罰站」。
- Jan 08 Thu 2015 22:38
〈自嘲集043〉 姓氏趣配
公司尾牙每次舉辦自強活動,總務部門的〝游〞先生總帶著〝方〞小姐一同出遊,同車的同事們都打趣地說:「游(遊)必有方」。
〝 陽〞先生與〝陰〞小姐同在一家公司服務,愛情長跑多年終於修成正果,婚禮當天,主管恭賀道:「從今起『陰陽調和』成為一體,不再是『陰陽兩隔』」。
- Jan 07 Wed 2015 11:55
〈自嘲集042〉 撿到錢(下)
朋友!撿到錢您會如何處理?老漢在童年時確曾在路上撿過面額一元的新台幣紙鈔,撿拾過程就是用腳踩住紙鈔,蹲下身體假裝在綁鞋帶,然後悄悄地將鞋下的鈔票捏在手裡。因此,那年元旦的綜藝特別節目演繹各國人撿到錢的心態,尤其是中國人撿錢的這一幕,不禁捧腹大笑,因為實在是太傳神了。
但對劇中美國人會擲出比地上所遺鈔票還大的面額,實不敢苟同,有如此行為者,如不是瘋子,則必是白癡。有人在歐洲某國對人性實施測試,他在路邊停車格停放一輛小轎車,在前輪底下壓住一張百元歐元,故意露出三分之一在輪胎外,並確定該鈔在車輛未駛離時,以各種方法均無法撿取後,離開現場。之後,所發生之事:
- Jan 06 Tue 2015 13:48
〈自嘲集041〉 撿到錢(上)
- Jan 03 Sat 2015 14:15
〈自嘲集040〉 最早的家暴
傳播媒體三不五時的就有家暴新聞報導,綜觀歷次報導,家暴對象與涉及層面可謂既繁且廣,老漢毋須加油添醋再行列舉,以倒他人胃口,引起老漢好奇的是,想探究家暴緣起於何時,慶幸的是,還真找到有憑有據的文字記載,或以歌謠方式流傳至今。
1930年代台灣民謠《天黑黑》應是台灣發生家暴最早的紀錄,歌謠中敘述阿公、阿嬤為了一條鱔魚烹煮口味之不同,互不相讓而大打出手。原詞如下:
- Dec 31 Wed 2014 20:59
〈自嘲集039〉 甲午衰馬
- Dec 23 Tue 2014 18:22
〈自嘲集036〉 月夜獨酌
- Dec 20 Sat 2014 10:26
《自嘲集035》 後三組聯誼
今天後三組聯誼,老組長朱○立召集眾弟兄原訂中午於新店中央路133巷內紅月小館聚餐,後因故改換地點,晨間由孟訥賴來訊息,改在同巷內山東餃子館,聚餐後餘興節目同前,分甲、乙組進行方城之戰,未參戰者則繼續飲酒聊八卦。
已知出席者,有:趙師父及榮禎、良龍、克難、輝隆、夢訥、洲坤等學長與部份家屬;其中阿坤兄住台中太平區一大早已搭車北上,餘均在台北市或新北市就近參加0900時之餐前會報;住新竹的國材兄則因帶團赴大陸旅遊,不克參加。
- Dec 17 Wed 2014 20:00
〈自嘲集034〉 憑欄有別
上月26日,是夜兩杯黃湯下肚,實際是大半瓶高粱,啟帆將那積在內心深處已歷40餘載的故事娓娓道出,常言道酒後吐真言,故事情節纏綿悱惻,因涉及個人隱私,不宜在此敘述,只是金門高粱似乎沒解決啟帆憑欄的思緒,有道是借酒澆愁愁更愁。
或許可用【元曲】中的一首小令《憑闌人‧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還,不寄君衣君又寒。寄與不寄間,妾身千萬難。」只需將人物立場對調,老漢想應是啟帆當時的寫照。若說憑欄所引發的感觸,自古至今不勝枚舉,隨手翻開史料俯拾皆是,老漢較欣賞的是:蘇東坡的《法惠寺橫翠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