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神河伯兩醯雞,海若東來氣吐霓。

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強弩射潮低。

 

蘇軾再次抒發觀潮所得的感想,海洋的廣大、江河的渺小。

是的,當人處在事業巔峰時,潮湧的震撼會讓人有一種激動與昂揚,澎湃與奮進的共鳴;當人處在事業的低谷,甚至生命的落幕之期,潮水帶給人的,則更多的是生之渺小,命之無常。

蘇軾表示如以江河的潮水,和這樣雄偉的海潮威勢相比,那麼江神河伯就像小小醯雞(即蛾蚋),是微不足道的。海神從東方駕潮而來,潮水噴吐,就像虹霓一樣,映著中秋的月色,這怒潮就更為壯觀。

蘇軾感到如此威勢巨大的潮水,要把它壓低下來,使之為人民造福,是非常不易的。詩中說,倘若能得到當年吳王夫差穿著水犀鎧甲的猛士,用上吳越王錢鏐射潮的三千強弩,把它射服就範,興許是個好事。

蘇軾用了兩個歷史典故把它融合為一,故事從公元907年說起,後梁封錢鏐為吳越王,吳越國自此創建,910年,錢鏐上書後梁朝廷,指出「目擊平原沃野,盡成江水汪洋,雖值干戈擾攘之後,即興築塘修堤之舉。」並開始著手修築錢塘江沿岸石塘,由於錢江潮汛,工程進展困難,版築無成,錢鏐下令,造了三千勁箭,在疊雪樓命水犀軍駕五百強弩,猛射潮頭,迫使潮水趨向西陵而去,終於建成了海塘。

錢塘大潮被錢鏐鎮服後海堤才得以建成,為了紀念吳越王錢鏐射潮護佑百姓的功績,人們就把江邊的海堤叫做「錢塘」了。

時至今日,在中秋佳節前後,八方賓客蜂擁而至,爭睹錢塘江潮的奇觀,盛況空前。文獻載《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觀錢塘潮》詩:「乍起悶雷疑作雨,忽看倒海欲浮山。萬人退卻如兵潰,濁浪高於閱景壇。」觀潮始於漢魏,盛於唐宋,歷經2000餘年,已成為當地的習俗,國家的盛會。

距杭州50公里的海寧鹽官景區是觀潮最佳處,後學有幸於民835月間在鹽官觀潮,雖非八月大潮,目睹後已終身難忘,且其奇景已列世界奇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