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龜山頂上,柯老師收回指著遠方日軍登陸地點的手臂,轉身對社大學員說:日軍征台之役20年後,中日發生「甲午戰爭」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日本接收台灣之初,日軍再度由20年前上岸的地點─社寮登陸。

    柯老師話鋒一轉,說道:特別要提一下的是, 1874年參加「征台之役」的兩名日軍參謀,在清廷割讓台灣後的日據時代,曾先後出任〝台灣總督〞。

    其一、擔任中路參謀的佐久間左馬太中佐(1898年9月28日晉升為陸軍大將)出任第五任台灣總督(1906年4月11日到任),是在位最久的總督,任內主要處理原住民事務,以軍隊剿番,然後掠奪山區資源─樟木,用以提煉樟腦。

    其二、在左路擔任參謀的樺山資紀少佐,卻是首任總督(1895年5月10日晉升為海軍大將,同日到任),因他是確立日寇統治台灣的最大功臣,任內曾動員5萬人次以上的部隊,鎮壓台灣各地的抗日行動,手段殘暴,殺人如麻。

    樺山資紀之所以成為台灣首任總督,乃私向日本總理大臣伊藤博文積極爭取之結果。日據時代所稱之「台灣總督府」,其前身係清代「台灣省布政使衙門」。

    日本從1874年到1941年共發動9次侵略戰爭,如:1874年入侵中國臺灣、1875年侵略朝鮮、1879年吞併琉球等,戰敗投降後,從未作過反省和檢討,以致有良知的日本人士說:「日本是一個『不會反省的民族』」。

    借用德國前總理柯爾的一句話:「迴避歷史的人民,是沒有希望的人民。」日本對其二戰侵略罪行如果沒有正確的認識,如果不能從思想上徹底與侵略的歷史決裂,就不可能得到受害國和世界人民的諒解和尊重,如果日本執迷不悟,復活軍國主義,那麼它必將又一次成為戰爭的策源地,最終受害的依舊是日本人民。

    不記得是誰說過,在歷史上一向莊嚴的佛教裡,掩飾著武士道的某些跟佛教相反的或不屬於佛教的因素。事實上,日本武士道在精神上和實用上都跟佛教不同,中國原有的儒教、道教和後來傳入的佛教思想,在中國所產生的影響是仁愛、中庸、平和,而在日本卻畸變為好戰、虐殺、輕生。

    追根究柢,日本人缺乏理論思維,從屬性強,派閥影響重,島國根性,易走極端,對本民族以外缺乏同情心。換句話說,日本人有太多的本國意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