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爵位~關內侯

“爵位”是我國古代用以表示身份等級和權力高低的封號。

關內侯,古稱內侯(又稱倫侯),我國古代爵位名稱。其名稱原意爲「居於函谷關內的封侯者」,秦國首創二十等爵制,關內侯列居第十九等,作爲對立有軍功的將領的獎勵。

據《通典》記載,堯舜禹時期,便有了“公、侯、伯、子、男”這五種爵位。到了周朝時,這些爵位等級依然存在,比如我們熟知的齊桓公,魏文侯,智伯等。到了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君主稱王,各國普遍出現封君現象,如信陵君魏無忌、平原君趙勝、馬服君趙奢、武安君白起等。

秦創二十等爵制,區分為:1、公士;2、上造;3、簪裊;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0、左庶長;11、右庶長;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16、大上造;17、駟車庶長;18、大庶長;19、關內侯;20、徹侯(後為避武帝劉徹的名諱改為通侯,後又改稱列侯)。

“關內侯”如同列侯一般稱侯,依據其功勞大小獲得不同大小的食邑,但無對領地的統治權,只有在食邑中按規定戶數徵收租稅之權。但關內侯的爵位可以由子孫世襲。

漢代繼承秦代的二十等爵制,關內侯如同列侯一樣,都是賜予異姓功臣的最高等級的爵位,被賜予紫綬金印,可以世襲。但是關內侯被認為是附庸,不享有等同列侯的一系列權利和地位。

漢朝被賜封關內侯,計有:

1.衛青

漢武帝時期,後來的大將軍衛青第一次領兵與匈奴作戰,武帝派出的四路大軍唯獨衛青部到達龍城斬首數百,龍顏大喜,遂賜封衛青為關內侯。

2.李敢

漢武帝時期,飛將軍李廣的第三子李敢跟隨驃騎將軍霍去病攻打左賢王,奮力作戰,奪左賢王鼓旗,斬首多,賜爵關內侯。

3.陳湯

漢元帝時期,西域副校尉陳湯和西域都護甘延壽一起出奇兵攻殺與西漢王朝相對抗的匈奴郅支單于 ,元帝封甘延壽為義成侯,賜陳湯爵位為關內侯,各賞食邑三百戶、黃金百斤,並拜陳湯為射聲校尉。

4.李息

長期征戰於疆場的一員宿將。西漢北地郡郁郅人,即今慶城縣人。少年從軍,侍奉漢景帝;在漢武帝時,曾多次任將軍,帶兵征討匈奴,鎮守邊邑。因軍功封關內侯。

5.蘇武

在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蘇武回到了長安。第二年,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和桑弘羊被人控告謀反,蘇武和上官父子、桑弘羊原來關係很好,加上他的兒子也參與其中,蘇武被罷官。昭帝死後,蘇武因為參與了擁立漢宣帝,被賜爵關內侯。

6.黃霸

五鳳二年(前56年),宣帝下詔表彰黃霸的吏治之功,封為關內侯,賜黃金百斤,俸祿升為“中二千石”。幾個月後,宣帝任命黃霸擔任太子太傅,隨後又提拔為御史大夫。

西漢由於連年征戰,為籌措軍費,漢武帝開始售賣爵位,將士拼了命才博得的爵位,對別人用錢就可以買到,深感羞辱。於是,漢武帝另設“武功爵十一級”。一級造士、二級閒輿衛、三級良士、四級元戎士、五級官首、六級秉鐸、七級千夫、八級樂卿、九級執戎、十級政戾庶長、十一級軍衛。

東漢末年,曹操直接廢除二十等爵制和十一級武功爵,新設名號曰:侯、關中侯、關外侯、五大夫侯,但沒有封國和食邑,只是一個榮譽稱號。曹丕篡漢建魏後,又設立了王、公、侯、伯、子、男、縣侯、鄉侯、關內侯。曹操所設依然保留。此時,關內侯依然是一個比列侯低一個等級的爵位。

魏元帝咸熙元年(264年),在晉王司馬昭的主持下,恢復了五等爵制(西漢居攝三年,在王莽的主導下實施五等爵制,新朝滅亡後被廢除)。之後,便成為西晉九品中正制選人的依據。此時的關內侯位於九品官階的第六品,是爵位中最低等的一級。自魏晉以後,爵位虛封,關內侯與其他爵位一樣,不再享有食邑。

南北朝時期,在南朝關內侯仍然作爲爵位的一級。至南朝末期之陳朝時,關內侯被廢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