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嚴峻少出門

賦閒家中把書溫

今日再品老將行

典故人物事蹟陳

作者鑑古心情沉

引經據典把志伸

詩佛筆下陶淵明

五柳先生表歸隱

 

公元316年,五胡亂華,西晉滅亡。317年,東晉南渡;420年,劉裕篡位建立宋,東晉滅亡,歷史進入南北朝分裂局面。

此時期,東晉末年至南朝宋初期出現一位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文學家~陶淵明(東晉亡,改名潛) ,係陶侃曾孫,字元亮,潯陽柴桑人,自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

五柳先生是陶淵明假託的人物,將五柳先生塑造成一個安貧樂道、純真可愛的人,這個人其實就是陶淵明自己的寫照,所以自傳意味甚為濃厚。陶淵明喜歡柳,塑造了一個五柳先生,大概是因為柳的外表雖然看起來柔弱,可是他的主幹卻非常堅硬,這符合隱者不與當政者起衝突,卻也不輕易妥協的精神特徵。

《五柳先生傳》開篇第一句“先生不知何許人也”,風致瀟灑,不以名士自居。東晉時期是很講究門第的,陶淵明開頭這句就直接把“五柳先生”其人從名門望族裡排除了,意在說明自己甘願歸隱的心志。

年輕時的陶淵明為了生計也做過官,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但他性格清廉正直,厭惡當時的政治,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不為五斗米折腰”,任彭澤縣令八十餘日便辭官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不再出仕。

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是一種氣節,一種品格,被視為中國文人不事權貴的典範。正因為這種氣節和品格,才讓他在歸隱後創作出那麼多傳世的詩文,成為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辭官後的五柳先生家徒四壁,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但本人卻十分自在,經常寫文作詩陶冶性情,忘卻榮辱得失,回鄉22年一直過着貧困的田園生活,而固窮守節的志趣,卻老而益堅。

公元427(南朝宋元嘉4)9月中旬神志還清醒的五柳先生,給自己寫了《擬挽歌辭三首》,在第三首詩中末兩句說:「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表明了對死亡看得那樣平淡自然。

王維《老將行》詩句“門前學種先生柳”,引五柳先生典故,抒發自己「一犁兩耙,自耕自種生涯」的心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