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一詞,通常在校園內才會出現,不過偶有例外。有識者認為,如果是一位心術正直之人,就不用在意自己編在放牛班;亦毋需在意他人如何看待放牛班。

因為無論在升學班、放牛班或前段班、後段班,所讀的是普通學校或明星學校等,都只是一個外表,重點仍在自己,有道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再者,放牛班出身的學生,只要清楚知道自己的路,堅定信心,腳踏實地的自我進修,總會有出頭之日,功成名就之期。

雖然放牛班學生多因家庭因素,不能或無力更上層樓,但有心向學者,反而會很實在,其求知慾通常高過於知名的明星學校之貴族學生,勝過那些眼高手低的書生,事實上,也必須若干年後,才會顯現出身為放牛班的真實評價。

誠如發明《四角號碼檢字法》的王雲五先生,幼年只曾受5年私塾教育,其父將他送到五金店當學徒,晚上學習英語,17歲時進入同文館學英語,並兼任助教,在校內圖書館廣泛閱讀西方著作,無師自通且精通,18歲後,已在上海各校任教英文、史地等。

事實證明,放牛班出身的學生只要努力亦不乏成功範例,如:師大新聞曾刊載第九屆傑出校友─蔡典謨先生,從「放牛班」學生蛻變為大學校長(臺東大學校長)。師大教育系62級畢業校友蔡典謨,從國小的「放牛班」學生,一心只想當剃頭師傅,經國中導師醍醐灌頂、高中導師用愛感動,因此用功讀書成為教授,立志成為教育家,當上台東大學校長,兼任世界資優兒童協會會長,為台灣爭光。

出身桃園農家的蔡校長,父母是佃農,目不識丁,養了九個孩子,身為老二的他,每天課後、週末假日,都要下田幫忙農事,如砍柴、除草、澆水、割稻,夏天頂著烈日揮汗如雨,冬天因家中沒錢買鞋,雙腳凍傷,洗澡又痛又癢。因每天下田幫忙,他成了「放牛班」學生,就思考以後找份工作,不必像父母天天日曬雨淋,但自己沒時間唸書,不可能當老師,開雜貨店又太窮作罷,所以他從小立志當剃頭師傅,也當了學徒。

命運捉弄人,也許沒有當理髮師的命,當年私立醒吾初中創辦,成立三班只招收70多人,招生不足,就請託國小校長幫忙,因好學生已考上縣立初中,校長找上功課不好、還沒升學的蔡典謨,到家中勸他爸爸「考上了再說」。

儘管當時考不好,未料寄來錄取通知,造成全家極大困擾,爸爸因家中少一人下田,極力反對,媽媽卻很支持他,經溝通,媽媽到處借錢,幫他付學費,現在他回想「以為幸運考上,後來發現,考了就上榜」,這也成了一生轉捩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