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兩位老戰友話題轉到退出聯合國後,國軍有何因應,文書官的認知是蔣公基於「漢賊不兩立」,不得不退出中華民國自己參與創立的聯合國,而文書官所期待的是「王業不偏安」的行動,「王業不偏安」即意味著國軍將會有所行動。
國軍轉進來台已歷二十餘年,與歷史上的句踐復國等待年數相仿,越王勾踐經過二十二年的臥薪嚐膽,終於滅掉吳國,洗刷奇恥大辱,歷史上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稱之。相同的是,國軍在台厲兵秣馬、整軍經武,二十餘年磨一劍為的就是要反攻大陸,雪恥復國。
「二十年來磨一劍,霜刃未曾試,此刻,該是試劍的時機了」文書官如是說。現實上,國軍在台日訓夜操、枕戈待旦,每當出現反攻契機,反攻行動總被盟友大肆反對、極力阻撓而夭折,戰機稍縱即逝,文書官望著窗外剛升起的一彎新月,端起酒杯,口中唸唸有詞,他唸的不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而是擔任代課老師時期所教過的課文。
海峽的水,靜靜的流。上弦月啊月如鉤!勾起了恨,勾起了仇。有血性的男兒,誰願屈膝在這海島上?
海峽的水,慢慢的流。上弦月呀月如鉤!勾起了恨,勾起了仇。有血性的男兒,終於等到殺敵的時候。
海峽的水,靜靜的流。上弦月啊月如鉤!勾起了恨,勾起了愁。有血性的男兒,誰願老死在這個海島上?
只待那反攻的號角一響,我們即便可以買棹歸帆,我們即可活捉那萬惡的朱毛匪幫!我們必可重聞那故土的芬芳!
唸著唸著,文書官說的確有一位大人物不願老死在這海島上,既然回不了老家,那麼死後要用海峽的水來埋葬自己,梁班長經文書官一提也想起這號人物,他就是口述〝太平天國〞故事給國父孫中山先生聽的開國元老吳稚暉先生,民42年10月30日深夜稚老逝世,年89歲。蔣公題詞「痛失師表」。12月1日,按照遺囑,經國先生將稚老遺骨運到金門,雇用漁船把它葬於廈門南面海底,長眠海峽。
文書官最敬仰稚老的是,民國初年,吳稚暉先生任教育部「讀音統一會議長」,提倡國語注音與國語運動。稚老積極投入的國語注音於民國7年正式發布,民19年 1月,稚老到北平召開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一次年會並擔任主席,建議將「注音字母」的名稱改為「注音符號」。
案於4月21日會議通過,教育部5月19日以483號訓令,令各級教育機關將「注音字母」改稱為「注音符號」。這情節,使兩位老戰友懷念起在屏東山區成立識字班的趣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