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度秋節

明即秋節,複習陳玉燕老師教過的《唐宋詩詞選讀‧中秋月》作者蘇軾。溫習此闋詞,歡度中秋節。

《陽關曲·中秋月》北宋 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陳玉燕老師在講授中唐詩人白居易的詩作時,曾指出白居易寫的詩,要老嫗能懂,才收錄。蘇軾這闋《陽關曲·中秋月》文句通俗直白:

夜幕降臨,雲氣收盡,天地間充滿了寒氣,銀河流瀉無聲,皎潔的月兒轉到了天空,就像玉盤那樣潔白晶瑩。我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為風雲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這樣的美景,真是難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會到何處觀賞月亮呢?

老師說:這首小詞,題爲〝中秋月〞,自然是寫人圓月圓的喜悅;調寄《陽關曲》,則又涉及別情。記述的是作者與胞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的賞心樂事,同時也抒發了聚後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註:陽關,曲調名,為古人送行時所唱誦之曲。一曲陽關比喻離別。)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二月蘇軾改知徐州,與胞弟相見,四月間同赴徐州至八月中秋之後方才離去。這是睽別七年來兄弟首次相聚並共度中秋。此詞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創作的。(註:蘇軾職務的全銜是朝奉郎、尚書祠部員外郎、直史館、權知徐州軍州事、騎都尉。)

記得老師說:中秋一詞最早出現於《周禮》,讀為仲秋,指的是農曆八月,樂官會在晚上擊土鼓、吹《豳》詩,迎接天氣變寒。(師解:吹《豳》詩~用籥吹奏豳人的樂歌,祈禱風調雨順、農業豐收的一種儀式。)

《禮記》上亦有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雅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但在當時不是指節日,只表示時序。

回顧時任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的蘇軾,在熙寧九年中秋詞作《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腦海不禁浮現鄧麗君唱著: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  低綺戶  照無眠

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裡共嬋娟

這闋詞在中秋作品中,已成千古傳唱。大文豪以蒼涼的身影、浪漫的想像、深情的感慨與豁達的開悟,創造出中國文學史上最美麗的景象。

今逢中秋佳節,讓我們中華兒女共同唱出大文豪的豁達。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感言

中秋我們應持螯賞月

千萬不要再烤肉燻月

興起亦可舉杯邀明月

抑或吟唱海上生明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