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0191124_092453.jpg

楔子

王充《論衡‧卜筮》記載:魯將伐越,筮之,得「鼎折足」。子貢占之以為凶。何則?鼎而折足,行用足,故謂之凶。孔子占之以為吉,曰:「越人水居,行用舟,不用足,故謂之吉。」魯伐越,果克之。

《論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國歷史上一部不朽的唯物主義哲學著作。計有85篇,20多萬字,解釋萬物的異同,糾正了當時人們疑惑的地方。《論衡》的主要思想就是「疾虛妄」。

孔子弟子之中,子貢「言語」是出了名的。《史記》這麼說:「子貢利口巧辭,孔子常黜其辯」。

故事概要

文獻《論衡》記載,當年魯國將征伐越國時,筮問一卦,得到「鼎折足」。以此推理,應當是鼎之蠱 ,即鼎卦九四爻辭「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子貢占解這一卦說是凶,意思是說魯國將敗,因為征伐行走要用腳。

但孔子看了之後說,這一卦是吉,因為越國人水居,出門都是行舟,不用走路,所以當然是吉。後來魯國伐越,果然戰勝。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意思是,鼎足折斷,把王公的美食弄翻了,鼎身沾滿污物很難看,有凶險。

有學者以這個故事為例,來說明孔子占卦更為通權達變, 「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這一段經文在《繫辭傳》中有孔子的註解,說:「言不勝其任也。」意即沒有能力擔當那項重任。

故事內容

史學家翻遍《左傳》、《史記》等古籍,春秋時的魯國,特別是在孔子的年代裡,並沒有征伐越國這件事,而且從當時的情勢來看,魯國似乎沒有征伐越國的條件。倒是魯國和越國之間有一段很有名的歷史與子貢有關。

話說,齊國田常(原名陳恒)在國內作亂,又懼憚高、國、鮑、晏四大家族的反對勢力,因此轉移目標要攻伐魯國。孔子知道了,認為這可能會是魯國的一場大災難,因此呼籲弟子出面救魯國。

老師發話,弟子們紛紛請纓,子路第一個挺身而出,被孔子擋下,接著子張、子石也請命,也被孔子阻止了,最後子貢出來,孔子終於同意。因子貢口才好,善於巧言說辯,連孔子也常常辯不過他。孔子對子貢的評價為「瑚璉之器」(比喻子貢有治國大才,足堪執政)。

子貢受命後,先到齊國,以三寸不爛之舌成功說服田常,讓他相信攻打吳國對他更有利。但田常說:「都已說好打魯國了,臨時改吳國,跟大臣無法交待。」子貢說:「這個讓我來處理,我會說服吳國救魯伐齊,你就順勢迎戰就好。」田常答應子貢先按兵不動,等著迎戰吳國。

子貢又去南見吳王,說如今擁有萬乘的齊國打千乘的魯國,占領魯國,實力就會大增,對吳國有危險呀,若君上去救魯國,一則得個賢名兒,二來安撫泗上諸侯,鎮服晉國,這樣對吳國大大有利。吳王一聽也動心了,說那敢情好,但是我曾經與越國打仗,越國老是想著報復我,你等我先討伐了越國再來。

子貢說:「越國的情況和魯國相似,吳國的強盛和齊國相等,現在大王把齊國放在一邊去攻打越國,那麼,魯國一定會被齊國征服,聰明的人不放過有利時機,如果按我說的做,您的霸業就成功了。大王對越國實在放心不下的話,請允許我去見越王,說服他出兵與您一起出征。這樣既能控制越國,又能打著聯合諸侯的名義去討伐齊國。」吳王聽了非常高興,馬上同意子貢到越國去。

接著子貢到了越國,跟越王句踐說:「吳王救魯伐齊,如果戰敗的話,那可是攻下吳國的大好時機。如戰勝的話,那麼吳國一定會接著近逼晉國,我可以幫大王說服晉國,讓晉國和越國合攻吳國,這是滅吳的大好時機呀!」越王聽了很高興,同意子貢的建議。子貢立即回到吳國,報告他說服越王的經過,過了五天,越王派大夫文種帶領國內3000兵馬去見吳王,還送了些禮物,於是吳王調動了九郡的軍隊和越軍一起向齊國進攻。

最後,子貢到晉國,向晉君說明吳國的意圖之後,建議晉國養精蓄銳等著吳國。子貢回到魯國之後,吳王夫差伐齊大勝,接著近逼晉國,晉國回擊,大敗吳軍。越王得到消息,馬上過江襲擊吳國。擊敗吳國三年後,越國也偏霸一方。

這一次不但成功救了魯國,也牽動諸侯國之間的國力消長。司馬遷評說:「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彊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小結

鼎折足的占卜故事,後來被小說家拿來引用,摘錄如下:孔子使,子貢往外而未來,謂弟子占之。遇鼎,皆言:「無下足,不來。」顏子掩口而笑曰:「無足者,乘舟而來。賜至矣,清朝也!」子貢果朝至。

用白話來說,孔子要出使,但子貢出門了所以沒來會合,於是叫弟子占一卦,得到鼎卦,弟子都說:「鼎下面沒腳,所以不會來。」顏回則掩口而笑,說:「沒有腳,所以是乘船而來,子貢一定會來,而且是一清早就來。」果然,子貢早上就到了。

史載:春秋初期,魯國爲東方強國,魯隱公、桓公時(前722年~前662)多次戰勝齊、宋等國,且不斷侵襲杞國、莒國等小國。春秋中期之後,社會變革,政權轉入貴族大臣手中。長期掌握實權主要是魯莊公的三個弟弟季友、叔牙、慶父的子孫,稱爲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他們都是魯桓公之後,也稱三桓)。

至於越國在春秋早期曾一度強盛,魯桓公和鄭莊公曾在越國會盟,齊桓公語管仲稱「天下之國,莫強于越」,並在北征孤竹、離枝的戰役中和越軍水師作戰,儘管齊桓公戰勝了越國,但越國還是沒有朝於齊國。後來的楚莊王征服了吳國和越國並將其作為附庸。

齊桓公稱霸中原的過程中,決定對魯國動武。這段歷史,未退役前曾聽戰術教官如是說:魯莊公10年春,齊軍攻魯,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求見莊公,劌同鄉問:「當權者會謀劃的,你何必參與呢?」劌答:「當權者淺陋無知,不能深謀遠慮」於是,進宮去見莊公。

曹劌問莊公:「君上憑什麼跟齊國打仗?」莊公說:「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寡人不敢獨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給別人。」劌回答:「這種小恩小惠不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君上的。」莊公又說:「祭祀用的豬、牛、羊、玉器和絲織品,寡人從來不敢虛報誇大,一定按照實情相報。」劌回答:「小的信用,不能被信任,神是不會保佑君上的。」

莊公再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會按照實情處理。」劌稱道:「這算是盡到了本職,可以憑這一點去打仗。」魯莊公同意曹劌同坐一輛戰車,隨行督戰,齊魯兩軍在長勺會戰。註:《長勺之戰》發生在公元前684(周莊王14)

莊公將要擊鼓進軍,曹劌說:「不可以!」直等到齊軍第三次擊鼓進軍後,曹劌才說:「可以了!」於是,莊公親自擂起戰鼓,發出攻擊命令,隨後魯軍獲得了决定性的勝利。

心得

《鼎折足》之卦,引申出子貢出行,保全了魯國,擾亂了齊國,滅掉了吳國,使晉國強大而使越國稱霸。

子貢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衞兩國之相國。且善於貨殖,曾經商於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孔子去世前子貢未能趕到,孔子去世後,子貢守喪六年,為弟子中為孔子守喪最長者。 

綜觀子貢一次出使,使各國形勢發生了相應變化,十年當中,齊、魯、吳、晉、越五國的形勢各自有了變化。後人皆說,子貢是難得一見的現實主義外交大師。

戰術教官說:「曹劌在《長勺戰役》中引入了戰術預備隊的概念,是其帶領魯軍戰勝的主要原因」。

鼎折足告訴我們,只要主政者善於使用資源,自然可以團結民心士氣。畢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