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_20180930_114216.jpg

我國歷史上出現過兩位商聖,一位是春秋時期的陶朱公范蠡,另一位是晚清時期的紅頂商人胡雪巖。

《史記》記載范蠡〝累十九年三致金,財聚巨萬〞作者司馬遷說:「范蠡三遷,皆有榮名」。後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話說范蠡輔佐勾踐復國後,警覺功臣在越王下,難以久居,他深知勾踐的為人「長頸鳥喙」,僅可與之共患難,難與其同安樂,並以書信對文種警示「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然文種自覺滅吳功高,不聽范蠡的勸告隱居,仍繼續留在朝中,結果落得自刎下場。

離越後,范蠡遂與西施一起泛舟五湖,更名為鴟夷子皮,帶領家人和弟子在海邊結廬而居,戮力墾荒耕作,兼營副業並經商,不出數年,就積累數千萬家產,但他仗義疏財,施善鄉梓。范蠡的賢明才幹受齊人賞識,齊王聞之把他請進國都臨淄,拜為相國。范蠡喟然感嘆:「居官致於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對一個白手起家的布衣而言,已到了極點。久受尊名,恐非吉祥徵兆。」於是,歷三年,再次急流勇退,向齊王歸還相印,並散盡家財給知交和鄉親。

之後,范蠡攜全家來到定陶,陶地東臨齊、魯國,西接秦、鄭國,北通晉、燕國,南連楚、越國,是絕好的經商之地。范蠡在此根據時節、氣候、民情、風俗等,開始治產。不數年,范蠡又成巨富,遂以地名自號「陶朱公」。

范蠡何以經商屢獲成功?一者,他在年輕時曾拜計然為師,學習理財之道,因此深諳經商之道。再者,他具有高尚的德行,在十九年當中,曾三次將賺到的千金錢財,分散給貧困的朋友和遠房的兄弟。更甚者,他還無條件地把經營的經驗、養殖的技術等傳授給別人。史家說他是「富好行其德」,換句話說,就是樂善好施。

如今,成功的企業家,能「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做法,正是效法商聖的精神,生財有道,富而能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