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_20181028_161341.jpg

下聯「遵司馬公垂訓宜當先」:司馬公乃〝司馬光〞也!提到司馬光首先會想起小學國語課本有一則司馬光打破水缸救朋友的故事,這則故事可謂家喻戶曉。

《宋史》記載:「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父池,天章閣待制。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瓮,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瓮破之,水迸,兒得活。其後京,洛間畫以為圖。仁宗寶元初,中進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華靡,聞喜宴獨不戴花,同列語之曰:『君賜不可違』乃簪一枝」。

其次是中學時代所讀過的《訓儉示康》,是司馬光寫給兒子司馬康,教導他應該崇尚節儉的一篇家訓。文章先寫司馬光自己年輕時不喜華靡,注重節儉,現身說法,句句真切。接著寫近世風俗趨向奢侈靡費,講究排場,與宋初大不相同,復舉李文靖、魯宗道、張文節三人的節儉言行加以讚揚,指出大賢的節儉有其深謀遠慮,而非侈靡的庸人所能及。

司馬光進而引用春秋時御孫的話,從理論上說明〝儉〞和〝侈〞所導致的必然後果,使文章更深入一層。最後連舉六名古人和當朝人的事例,又以正反兩面事為據進行對比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儉能立名,侈必自败〞。強調「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藉此文期勉其子司馬康要實踐節儉的美德,不以奢靡為榮。

司馬光也留給子孫一段很重要的告誡家訓「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百年長久之計」,司馬光強調只有真正施捨付出,行善積德,子孫才能受到庇蔭,也唯有如此才能長久造福子孫。

易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記得易經徐老師授課時講解道:「不善不等同惡,但善惡之間是為不善;一個行善的家族,它必定有餘福,這個餘福能夠庇蔭子孫;如果造了很多惡事,那這個家族,不可能長久,子孫必定遭殃。

小結:奢華必導致衰敗,唯以儉樸,才能立德,才能得民心,順民意,才能興邦。心得:為善必昌~為善不昌,祖宗必有餘殃,殃盡必昌;作惡必亡~作惡不亡,祖宗必有餘德,德盡必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