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328.JPG

IMG_2329.JPG

IMG_2330.JPG

第一次聽到〝鳥居〞這名詞,已不記得是何時,但第一次看見壽山上的牌樓,是在民國51年,原來當時所認知的牌樓,是日據時代日本人所建的鳥居。

何謂鳥居?印象中有人說它是雞架子,就是夜間給雞落腳休息的木頭架子,既然是雞架,為何做得如此高大?雞雖然會飛,難道要訓練雞的飛翔能力?讓雞有機會飛上枝頭變鳳凰?一連串的問題,在週六柯老師的導覽下,終於解開所有疑問。

柯老師首先解說:「鳥居是日本神社的建築之一,它的作用是連接神明居住的神域與人類居住的俗世之間的通道,也就是佛家所說的〝結界〞。鳥居有多種形狀,但大多以兩根支柱與一至二根橫樑構成,且部分鳥居在橫樑中央會有牌匾」。

老師接著說鳥居的故事:「據神道教的天岩戶傳說,有一次天照大神因爲討厭她的兄弟,索性找個山洞躲起來,並用石頭將洞口堵上,人間因此失去陽光,生活上產生極大困擾。於是,大家想出一個辦法,建了一座高高的木架,將所有的公雞放到上面,讓所有的公雞一起啼叫,天照大神在山洞內聽了感到奇怪,遂推開石頭查看,那些事先安排好的相撲力士躲在一旁,立刻抓住機會合力將石頭推開,才使世界重新大放光明。」老師補充解釋道:「這個木架就是第一個鳥居,由於在日語中「鳥」這個漢字單用時,也可以指雞,因此鳥居可以被譯為〝置放雞的木架〞」。

望著眼前兩根龐然巨柱,記憶中當時年少的我,在民國51年上壽山時,這座日據時代的鳥居,其橫樑上有三個斗大的字「忠烈祠」,而道路兩旁沿著山路一直到忠烈祠下方的石階梯前,有好多座仿唐代風格的石燈籠,造型美觀,很有古意。如今「忠烈祠」三字已不存在,石燈籠亦已不復見,是被移往他處,抑或被盜走?史載,日本燈籠風格是由我國唐代(618~907)經朝鮮半島傳入,並隨著佛教寺院興建而開始在奈良時代(710~794)大量出現。

是日,站在巨柱下,柯老師說鳥居上的屋頂是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加蓋上去的,木柱上的楹聯「大丈夫取義成仁正義千秋追懷信國」、「好男兒捐軀殺賊英明萬古合祀壽山」亦是光復後刻上去的。讀著楹聯感動萬分,忠烈祠的革命先烈、抗日、剿匪及保台英靈,的確堪比「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氣凜然的文天祥(南宋祥興元年封信國公)

只是不知如此高大的巨木是由哪裡運來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絕對是台灣本土的。記得以前學校老師說過,「日據時期」日本人在台灣砍伐不少巨木,都是上等木料,運回日本蓋神社及牌樓,老師口中的牌樓,原來就是所謂的鳥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