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239.JPG

IMG_2240.JPG

IMG_2241.JPG

IMG_2242.JPG

IMG_2243.JPG

IMG_2244.JPG

IMG_2248.JPG

IMG_2249.JPG

IMG_2250.JPG

IMG_2251.JPG

IMG_2252.JPG

IMG_2255.JPG

IMG_2256.JPG

IMG_2259.JPG

IMG_2263.JPG

IMG_2270.JPG

IMG_2271.JPG

IMG_2276.JPG

IMG_2283.JPG

IMG_2284.JPG

IMG_2285.JPG

IMG_2292.JPG

IMG_2296.JPG

IMG_2300.JPG

IMG_2301.JPG

IMG_2303.JPG

IMG_2310.JPG

IMG_2312.JPG

IMG_2324.JPG

IMG_2325.JPG

IMG_2328.JPG

IMG_2333.JPG

IMG_2335.JPG

IMG_2337.JPG

IMG_2346.JPG

IMG_2347.JPG

IMG_2352.JPG

IMG_2356.JPG

IMG_2361.JPG

昨日課程收穫甚多,雖時晴時雨,卻別有一番滋味,在生態文史專家柯老師帶領下,把南壽山走了一圈,這一圈才是壽山最早開放的區域,所見事物景象經老師導覽與解讀,有些勾起童年的記憶,有些喚醒對歷史的回憶。

記憶中,民國51年父親帶著童年的我,在臨近高雄港的鐵道兵營房住過幾天,因營房離壽山不遠,跨越調車場星羅棋布的鐵道再走一小段路,登山口就在眼前,當年的感覺是,山好高、階梯好多,爬上石階登上山頂,目力所及都是大岩石,玩得最開心的是,鑽岩石縫,這些大小、長短不一的岩縫,長大後始知被稱為峽谷或一線天。

忠烈祠下的萬壽路,沿著坡坎邊緣有一排棚架式的店家,綿延百餘公尺,店家主要的生意是,賺遊客的賞景費,每個棚架下有數張半躺式竹椅,遊客斜躺在椅上,一則歇歇腳,二則觀賞山下風景,山下就是當時高雄最熱鬧的鹽埕區,遊客再點上一瓶汽水或泡上一杯清茶,悠閒自在,好不愜意,若有涼風徐來,不知不覺就會睡著,當年家家生意興隆,昨日走到現場時,突覺淒涼,連僅剩的三家亦已歇業。

猶記得傍晚時分壽山最美,站在面臨高雄港的山腰,欣賞外海的天空,夕陽西下,那落日餘暉仿佛是畫家筆下的水彩畫,詩情畫意,遺憾的是,受限方位角度,無法全程看到夕陽落入水平線的剎那美感;終昏後,在忠烈祠前拾級而上,到平台遠觀萬家燈火及市招的霓虹燈,光彩奪目,晝間馬路上川流不息的車輛,恰似流動的火柴盒,夜間車輛頭燈亮光串成一片,猶似飛舞的火龍。

邁入民國60年代後,壽山夜間出現小流氓,專門向情侶下手抽取所謂的「戀愛稅」,此行為與綠林大盜無異,大有「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你要打此過,留下買路財」之勢,有些情侶不願滋事,花錢消災,因此養成小流氓食髓知味,越來越大膽,就像柴山的獼猴,被遊客餵食習慣了,以後不給看見食物就用搶的,小流氓也一樣胃口被養大了,直接對情侶勒索,不給就下手行搶,成為壽山的毒瘤,促使情侶裹足不前,談情說愛,壽山不再是選項。

對歷史的回憶是,求學時代歷史老師曾教過:1930年,日本受到世界經濟大恐慌的影響,經濟蕭條,社會動盪,日本政府為了整頓國內浮動的民心,消弭發生政變的危機,轉移內部壓力,因此對外發動戰爭,並欲藉戰爭解決國內資源不足的重大問題。

日本一手策畫的「大東亞戰爭」,從製造入侵中國東北的〝滿洲事件〞開始,導致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日本進入戰時體制;此時,日本深怕清廷割讓給日本的台灣,台灣人會幫助祖國抗日,而積極推動「皇民化運動」。因在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國力消耗甚鉅,需要台灣人全面協助日本,提供人力、物力、財力,供其驅使,但要台灣人為日本所用,則必須消滅台灣人的漢文化與思想,使台灣人變成日本人。日本確實達到目的了,因「皇民化運動」的成功,以致現在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有些還以為他的父祖是日本人。

歷史老師沒教到的是,日據時期,壽山下有一座〝打狗金刀比羅神社〞。昨經柯老師現場細說文史:「1910年,打狗金刀比羅神社成立在此地;1920年,除原有的大物主神、崇德天皇外,增設〝能久親王〞神位,並改稱『打狗神社』,年底再改稱『高雄神社』;之後,因神社結構腐朽,1928年遷至壽山半山腰上,並於1932年將高雄神社列入〝縣社〞社格。台灣光復後,高雄神社改為〝忠烈祠〞。」始知老師腳下站的地方,曾有一座金刀比羅神社,是高雄的第一座神社,現在是附近民眾休閒運動的羽球場。

翻開歷史,台灣因「皇民化運動」的興起,日本神道信仰在一夕間迅速擴展,全面入侵台灣社會。1934年以後,日本政府根據〝神社中心說〞,在台灣積極推動建造神社,一街庄一社,後來作為強化地方整合戰時體制的手段,達到全台動員的目的,在「國有神社,家有神棚」口號下,推動家庭奉祀天照大神。〝神社中心說〞目的在推行以神社為地方教化的中心,結果,台灣神社的數目開始急遽增加,從原有的23座,至1943年增至44座,迄光復前高達68座。

台灣光復後,高雄神社旋即改為忠烈祠,國民政府為緬懷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蹟,因陋就簡,稍加修茸後,作為奉祀革命先烈暨抗日、勦匪英靈之所,初期原貌變動不大。而為加強民族精神教育,於民國637月在原址拆除重建,正殿、山門、迴廊等,均採中國傳統式建築,並保留一些日據時期神社所遺留的石燈籠、石獅、銘文碑柱、牌樓等殘跡,以吸引日本觀光客參觀。在下好奇的是,不知這些日本觀光客抱持何種心態,是為他的祖先曾占據台灣感到光榮而驕傲呢?抑或是為他的祖先曾侵略台灣導致日本戰敗投降而感到懺悔呢?

新建的高雄忠烈祠於民國652月完工落成,奉祀愛國烈士,每逢春、秋兩季國殤,均由地方首長主持隆重祭典。在下每次到壽山忠烈祠,都會進入正殿向革命先烈神位行禮致敬,昨因團體行動,雖在忠烈祠前卻未進正殿行禮,只好默禱之。

課程結束,感謝柯老師精采的文史講述,同時感謝同學們雖雨天卻堅持在戶外上課,使在下才能有所回憶,尤明月同學無聲無息在我身後撐傘,使我不被雨淋能專心聽講、慈玲同學在大雨傾盆之際,及時撐傘遮雨使我能順利穿上雨衣,在此一併道謝。有妳們真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