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老師講述「牡丹社事件」暫告一段落後,把話題轉到恆春城的風水傳說,站在龜山頂上老師指著相關方位說:恆春建城旨在國防,城址是由素習勘輿的劉璈所選定,擇定猴洞,在風水之說上,自有其原理。恆春地形上屬於中央山脈之尾閭,巍巍山勢一下恆春,高度僅約五、六百公尺;山鑾層層跌落至三台山前,豁然開朗,收勢為平台,次高的龍鑾山、虎頭山居左右為護衛。西屏山,如一字平案,使水流曲折又可藏風,此乃風水寶地,故選為縣址。

    而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為保護縣城的四靈,在恆春縣志中有記載:「三台山豁然開朗,即縣城之玄武也」、「龍鑾山在縣城南6里,堪輿家以為縣城青龍,居左,虎頭山、堪輿家以為縣城白虎,居右」、「由三台山北行6、7里,曰虎頭山,崒嵂如踞,直對北門,為縣城朱雀」。縣城的四周巳有四靈的庇佑,獨西北仍有間隙,於是將遠處的龜山作為屏障,而猴洞山則為龍脈。

    傳說龍脈之處有龍氣上升,則象徵會產生新的皇帝,其義就是要改朝換代了,清帝聞之大驚,即指派專人破壞風水,於是修改西門以破龍氣,在修改過程中,恆春城發生異象,灰沙走石、鬼哭狼嚎數晝夜方歇,最後西門不再是正西方,而是偏向西北方。

    聽畢柯老師的恆春城龍氣被破壞傳說後,學員聯想到龍的問題,遂發問:龍鑾潭究竟是日據時代日寇所建水庫?抑或是美軍轟炸台灣時所造成的彈坑?學員有此一問,乃因蒞龍鑾潭賞水鳥多次,耳聞龍鑾潭之形成,卻有不同的說法,莫衷一是。

    師解曰:龍鑾潭位於恆春半島西南部,是恆春縱谷平原最低漥處,聚積雨水而形成天然湖泊。當下學員聽得很清楚,是天然湖泊,所以既非日據時代所建水庫,亦非遭美軍轟炸而形成的水潭。

    後經查證,龍鑾潭在清代是恆春地區農漁業生產之主要區域,當時原屬地勢低窪濕地,隨著雨旱季節更替,水面積也隨之變化,每逢雨季面積擴大,附近耕田全成水鄉澤國,農作物受損嚴重,民35年,政府將其建為水庫。

    現今龍鑾潭屬半人工水潭濕地,擔負恆春半島灌溉用水重任。潭水主要來源有二,一為龍鑾山溪流,另一為出火溪,二溪匯入潭後,流向北面,再會合保力、網紗二溪,自射寮港出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