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期間,養父曾被派赴他校進行學術交流,養父對台南縣菁寮國校印象深刻,該校與永芳國校校齡相當,菁寮國校位於後壁鄉菁寮村,學校規模不大,教室及辦公室、禮堂等均為木造,保有日據時代建築的影子。

菁寮國校係民國前一年創建,是後壁鄉最早創立的學校,台灣光復後,民35年,校名曾改為「後壁鄉第二國民學校」,隔年改為「菁寮國民學校」(註:民578月實施九年國教,改為「臺南縣後壁鄉菁寮國民小學」;縣市合併後,更名「台南市後壁區菁寮國小」)

引起養父注目的有數項,其一是旗桿座台,據許懷碧老師說,日據末期因日本發動大東亞戰爭戰事吃緊,軍用物資極度缺乏,強制民間繳交金屬器物,致學校鐵質旗桿也被鋸走,升旗時只好以竹竿代替,直到光復後新建升旗台,舊座台退休予以保留。其二是,辦公室裡的辦公桌均為檜木桌,得知乃日據時代所購,似乎仍能聞出檜木的香味。其三是,校園內植有數百株桃花心木,依樹形推斷約已56年,桃花心木乃高經濟價值樹種,若干年後此校將成為森林學校,屆時樹蔭綿延數里,一定非常壯觀。

最搶眼的是鄰近的天主堂,養父是天主教徒自然關注到教堂,許懷碧老師告知「菁寮天主教堂」的來歷,許老師說此教堂於民48年開始建造至民50年完工 ,設計者為德國建築設計師歌特佛萊德•波姆(Gottfried  Bohm )。在興建時,因戰後日本建築師都被遣返回國,而台灣本土建築師才開始培養,來台傳教的傳教士找不到建築設計師,只好請國外的教會幫忙,讓國外設計師將草圖畫好,再找本地工匠按圖施工。

鄉民未料的是,天主堂的設計者居然是普立茲獎得主,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是全球性的一個高榮譽獎項,1917年根據美國報業巨頭~匈牙利裔美國人約瑟夫•普立茲的遺願設立的獎項。而設計「菁寮天主教堂」是歌特佛萊德•波姆海外第一件作品。

普立茲獎由最初的「為公眾服務優異獎」一項新聞獎發展至現在的十四項新聞界獎和七項創作界獎。新聞界的獲獎者不限國籍,但是獲獎條目必須在美國周報(或日報)中發表;創作界獲獎者必須是美國公民,唯一例外是歷史獎:只要是關於美國歷史的書都可獲獎,作者不必是美國人。

更料想不到的是,隱身在台南縣後壁鄉的菁寮天主堂,對於絕大多數的台灣人來說,這個鄉鎮、這個教堂,都是默默無名的小地方,但它卻是建築系學生的朝聖地。

後記:菁寮國小校建於1931年的升旗臺與1950年代的舊辦公室與禮堂已在2003527日被公告為歷史建築;菁寮天主堂成為遊人趨之若鶩的參觀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