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筆至此,想起陳玉燕老師曾在詩詞欣賞課,講述《蘇幕遮》介紹作者范仲淹生平時,提及錢公輔在《義田記》記有范仲淹實行義田的事蹟。

師說《義田記》是北宋政治家錢公輔創作的一篇散文。全文記載了范仲淹購置義田的經過,讚揚范仲淹樂善好施的精神,同時斥責當時那些只知自肥的封建官吏。全文以古襯今,中心明確,語言樸實,感情深切。

師簡介《義田記》作者錢公輔(1023~1074年),字君倚,常州武進(今江蘇省武進縣)人,北宋政治人物。《義田記》有收入〈古文觀止〉。大學士蘇東坡稱他「帶規矩而蹈繩墨,佩芝蘭而服明月」。

《義田記》原文

范文正公,蘇人也,平生好施與,擇其親而貧,疏而賢者,咸施之。

方貴顯時,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號曰義田,以養濟羣族之人。日有食,歲有衣,嫁娶兇葬,皆有贍。擇族之長而賢者主其計,而時共出納焉。日食人一升,歲衣人一縑,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婦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數,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歲入給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給其所聚,沛然有餘而無窮。屏而家居俟代者與焉;仕而居官者罷其給。此其大較也。

初,公之未貴顯也,嘗有志於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爲西帥,及參大政,於是始有祿賜之入,而終其志。公既歿,後世子孫修其業,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雖位充祿厚,而貧終其身。歿之日,身無以爲斂,子無以爲喪,唯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車羸馬,桓子曰:「是隱君之賜也。」晏子曰:「自臣之貴,父之族,無不乘車者;母之族,無不足於衣食者;妻之族,無凍餒者;齊國之士,待臣而舉火者,三百餘人。以此而爲隱君之賜乎?彰君之賜乎?」於是齊侯以晏子之觴而觴桓子。予嘗愛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又愛晏子之仁有等級,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後及其疏遠之賢。孟子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晏子爲近之。觀文正之義,賢於平仲,其規模遠舉又疑過之。

嗚呼!世之都三公位,享萬鍾祿,其邸第之雄,車輿之飾,聲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不得其門而入者,豈少也哉!況於施賢乎!其下爲卿,爲大夫,爲士,廩稍之充,奉養之厚,止乎一己而已;而族之人操瓢囊爲溝中瘠者,又豈少哉?況於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義滿朝廷,事業滿邊隅,功名滿天下,後必有史官書之者,予可無錄也。獨高其義,因以遺於世云。

感想

慶曆四年(1044),范仲淹遭貶後,回到家鄉蘇州,在城外購置良田千餘畝,指定為范氏宗族的公產,稱為「義田」。讓族人得以豐衣足食、生活無虞。

俗話說:「給他魚吃,不如給他一支釣竿。」自范仲淹首創義田,一種新的土地所有制誕生了,范仲淹體現了孟子〝公天下〞的思想。義田制後來歷經元、明、清三個大朝代。

義田制度可說是中國古代的社會救助制度。范仲淹以一己之力,做的卻是有益民生的大事。事實上,范仲淹從事的不只是慈善事業,更是社會福利。

然令人最感慨的是,范仲淹說:「現在那些當大官的,一年的收入何止上千萬。他們自己躲在小橋流水的深宅大院裡縱情享樂,聲色犬馬,要什麼有什麼,同族中的窮人要走近他的大門也不可能。就是那些小官、書吏,甚至剛剛考上科舉求得國家俸祿的讀書人,也都是一個個只顧自己一家人吃飽喝足,有衣穿有屋住,同族有人窮得上街討飯餓死在溝裡,他們也裝作沒看見。」

近千年前范仲淹說過的話,與今對照總覺得場景雷同,難道是歷史在重蹈覆輒?

 

 

附記

◎郭子儀救李白

佛家說:「與人為善,成就的是自己。」開元23年(735年)李白救了郭子儀,事隔22年後,至德2年(757年)郭子儀救了李白。

天寶14載(755) 安祿山起兵造反,玄宗出逃,唐室動盪。郭子儀成為平叛主帥,因收復兩京(長安、洛陽)有功,加司徒、代國公,晉中書令,上元3年(762年),封汾陽郡王,功成名就,位極人臣。

安史之亂時,玄宗下詔以封李璘為山南東路及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采訪等使、江陵郡大都督,鎮守江陵,未料永王李璘另有企圖,欲爭帝位。此時,李白遊華山,南下回宣城,後上廬山。至德元年(756)12月,李白被三次邀請,懷著報國的熱忱,下山赴尋陽入永王李璘幕僚。

朝廷疑慮永王,以高適為淮南節度使,來瑱任淮西節度使,與江東節度使韋陟牽制李璘。1225日,李璘未經批准帶領兵馬戰船東巡,以季廣琛、渾惟明、高仙琦為將。不知內情的李白,寫下《永王東巡歌》。

翌年(757)220日,永王李璘兵敗被殺,身為幕僚的李白因《永王東巡歌》,有「祖龍巡海不成橋,漢武尋陽空射蛟。我王樓艦輕秦漢,卻似文皇欲渡遼。」之句,被指為是反詩,以〝附逆〞論罪當誅。

這時兵部尚書加同平章事的郭子儀聞訊後,即出面向肅宗求情,以免除自己的官爵來營救,李白方得免死,改判流放夜郎(今貴州遵義),當行至巫山(今重慶市境內)的時候,乾元2年(759年)肅宗宣布大赦天下,李白也被赦免,立刻從白帝城順江而下,返回江陵(今湖北荊州)。

李白救郭子儀成就了一位功蓋寰宇的大將軍,而郭子儀救李白則是成就了一位名垂千古的大詩人。後人稱讚他倆說「李白能識人,郭子儀能報恩」。

後記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帶漂泊。年逾60歲,聽到太尉李光弼率領大軍討伐安史叛軍,於是他北上準備追隨李光弼從軍殺敵,但是中途因病折回。

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當時在當塗(今安徽省馬鞍山)當縣令的李陽冰。寶應元年(762年)11月,李白病逝於寓所,終年61歲,葬於當塗龍山東麓。

唐憲宗元和12年(817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願,將其墓遷至當塗青山,並佇立一塊石碑,上刻「唐名賢李太白之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