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看人生》徐錦文老師對「大學之道」著墨甚多,學生我對老師所解析的哲理,細心體會,尤對君子“慎獨”感觸良深,想起早年入伍教育時,二士校隊職官于慈雲上尉即曾對我們闡述過。
記得隊長說,革命軍人要有“慎獨”的功夫,並舉晚清中興名將曾國藩為例,曾國藩一生躬身實踐慎獨,秉承中國傳統文化君子修身的精神,對慎獨有獨特的見解,曾國藩認為,慎獨是修身的根本。
于慈雲隊長說,曾國藩認為慎獨在於養心「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法,守身之先務也。」
曾國藩在《君子「慎獨」論》中,仔細考察古人修身的功夫,認為成效顯著的有四項:慎重獨處,就會心胸泰然;莊嚴恭敬,就會身體強健;追求仁義,就會心悅誠服;正心誠意,連神靈也會欽敬。他在去世前,總結自己一生處世經驗,寫下著名的「日課四條」:慎獨、主敬、求仁、習勞。認為慎獨是根本,是「體」,其他三條是枝葉,是「用」。
翻閱日記,隊長的解釋是:慎獨是一種道德修養,是一種坦蕩胸懷,是至高的修身境界。古語有言:「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慎獨,之於他人是坦蕩,無愧於心,之於自己,則是心安。
「革命軍人要表裡如一,做事光明坦蕩,事無不可對人言,心無愧疚、猜疑、顧忌等負面情緒。且我們應學會反躬自省,常懷律己之心,常思貪慾之害,常棄非分之想,從小事小節上加強自身修養,從一點一滴中完善自己。」隊長懇切的告誡我們入伍生。
回首軍職時期,《曾胡治兵語錄》、《孫子兵法》是軍官團教育必列課目,迄民七O年代,兩項寶典加上《領導統御要綱》成為將領研讀必考典籍。倒是在莒光日政訓活動總結時,曾聽部隊長講過有關慎獨的故事:
部隊長說,在西漢文學家劉向《列女傳》記載了一段故事:「有天晚上,衛靈公和夫人同坐宮內,聽見車子行進的聲音,待車子行到宮殿外的瞭望樓台,就沒了聲音,過一會兒,車子離開瞭望台,才又有了聲響。於是,衛靈公詢問夫人說:『妳知道這是誰嗎?』夫人肯定説道:『這一定是蘧伯玉。』衛靈公說:『妳怎麽知道是他?』」
夫人回答:「按照禮制規定,經過君王門口,應該下車。凡是忠臣和孝子,不會張揚自己的節操,也不會在沒人看見的地方,就為所欲為。蘧伯玉是我國的賢大夫,仁而有智,對於尊長很是敬重,這樣的人,一定不會在沒人看守的地方,就不守禮節。所以我知道,那個在黑夜裡還如此守禮的人,一定是蘧伯玉。」
衛靈公派人出去探個究竟,果然被夫人說中了。但,衛靈公卻故意對夫人說:「妳猜錯了,這不是蘧伯玉。」夫人卻斟了杯酒,拜賀衛靈公,衛靈公不解其意,夫人解釋道:「原本我以為我衛國僅有蘧伯玉一位賢臣,沒想到現在竟有兩位,國多賢臣,這是國家的福氣,所以我才會拜賀君上!」衛靈公聽罷,遂將實情告訴夫人:「夫人確實沒猜錯,那人確實是蘧伯玉。」
如今徐錦文老師將“慎獨”解釋的更清楚,學生我才有更深一層的認知,老師說:「君子慎獨之語最早出自《禮記•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簡言之,隱蔽時也會被人發現,細微處也會昭著,因此君子在獨處時要慎重。
在老師的投影片「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這是《大學之道》對慎獨的第一次完美詮釋。
課堂上,老師提了一個很嚴肅的問題。老師要同學們捫心自問,夜深人靜無論你是開車或騎機車,當來到有紅綠燈的十字路口,路上無車無行人,你遇紅燈時會停下來等變換綠燈再續行,抑是看看左右沒有來車就直接通過了?
下課時,老師指出:「慎獨講究個人道德水平的修養,著重個人品行的操守,是個人風範的最高境界,是自我約束的一場修行。」
然回首前塵,慎獨的功夫對軍人而言,早已體現在軍人讀訓之中,並朝夕警惕,拳拳服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