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40年代至60年代初期,國軍制定多種作戰計畫,執行了各類型的演習,其目的多半是驗證反攻大陸之戰力。

至於「中美聯合演習」部分,則以展示協防台海軍力為主,直至盟友背信棄義,與匪暗通款曲,達成建交後,國軍鑑於國際形勢將常態的「樂成作戰計畫」修訂為「固安作戰計畫」,攻勢作為遂改為守勢作為,此後,軍演則以防衛固守為目標。

40年代的台海,戰雲密佈,國軍時時準備反攻大陸。為測試登陸作戰能力,於民427月,由胡O將軍在金門發動「東山島戰役」,東山島位於閩、粵沿海交界,此役,因突擊日潮汐、風向均不甚理想,復加軍種協調及後勤支援作業發生問題,致空降失利,功敗垂成。

是年8月,三軍統帥至龍潭基地鼓舞士氣,當時對傘兵部隊勗勉:「我們傘兵將來在反攻的時候,死傷一個就可以救我們大陸上一萬個同胞,甚至還不止一萬個,乃至數萬個。」只是,傘兵健兒已無佳機再空降大陸了。

44年,中共海軍實力逐漸增強後,發動大陳島的外圍島嶼「一江山之戰」,一江山被攻佔後,我方自大陳島撤退。此後,又陸續發生過砲戰及小規模登陸突擊戰。

47823砲戰後,國防部成立「國光作業室」,制定反攻大陸計畫,依已解密檔案其資料顯示,反攻大陸有數個方案,其中最佳行動方案有二:其一、從金門開始反攻;其二、從華南開始打,最後準備執行的方案是,從華南開始打。

51年出現反攻契機,中共「三面紅旗」政策失敗,造成大動亂,發生大饑荒,百姓陸續逃離大陸。在前行政院長郝柏村的訪談記錄裡記載著:「那時是大陸同胞希望我們反攻,我們反攻,一定成功」。當年,反攻部隊已經準備上船出征。

當年計畫:一方面中華民國支援美國打越戰,切斷中共對東南亞的影響;另一方面國軍向兩廣、雲貴、四川出兵,理由是此5省反共情緒最高,蔣公獲支持率很高,國軍有能力獨立佔領。

美國防部長當時同意共同研究這項計畫,但遭參謀聯席會強烈反對,當時詹森總統以可能釀成世界大戰為由,亦反對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