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長青學苑《經典看人生》今天已進入第六週,其進度徐錦文老師續闡述「大學之道」,師首先要同學們自問,是否始終在“道”上?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人在教室上課。
何謂大學?師解析即大人之學,字義上人加一即為大,大加一即為天,人要學天之道。天者~性之所自出,性者~人人所固有,性既為人人所固有,則天即為人人所當學。換言之,大學是指“大人”之學、君子之學,道是指自然、社會規律的大學問,是大智慧之學。
在《易經‧乾卦》文言傳有云:「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易經很深奧,學生我很難表達清楚,欲知其義者,請來徐錦文老師開設的讀經班聽課,必有收穫。
師進一步闡明,大人之學的路向,在於使自己的德性自覺明朗,在於使他人能夠革故鼎新,在於以成就自己及成就他人的圓滿價值為歸宿。《大學》強調的是「理想人格」和「道德精神」,講的是一個「大人」應該如何以三綱領、八條目修煉自己。
當老師闡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學生我方覺悟原來人一生遇到的許多挫折的原因,就是沒有弄清楚事物的“本末”與“終始”,也沒有做到“知所先後”。
這裡說的「本末、終始、先後」,所包含的學問很大。經師一解方知,萬事萬物都有它自身的規律,有它的“秩序、次序、規律、規則”,有它的“本”和“末”,有它的“終”和“始”,有它的“先”和“後”,有它的“因”和“果”。所以,惟有萬事循序漸進,不操之過急,才能圓滿;否則,欲速則不達,效果適得其反。
捫心自問,我們現代人普遍患有短視、急功近利、好高騖遠,不就是忘記事物的“本末”與“終始”嗎?很多事情本來可以做成、可以做好,但往往因“短視”而投機取巧,專走旁道,違背了事物的“本末、終始”,以致本末倒置,不知終始,導致一事無成。
心得
《大學》提出“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强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致知在格物」是屬於客觀外在的經驗學習,是外向性的;「誠意、正心、修身」則是屬於透過內省自覺去體證固有的道德,是內向性的。其意思是,我們必須先使我們的意念真誠,沒有半點虛偽不實,即誠意;誠意之後 才能端正自己的思想,即正心;達到正心之後,才是修養的基礎,這須有慎獨的功夫;最後再接上齊家、治國、平天下。
常言道:「萬物有理,四時有序」“序”,乃順序、次序、程序之意,亦指事物運動變化的過程和步驟。在我們的身邊不乏不講程序、不重程序的事情。尤在上位者若能時時切記「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的道理,凡事遵循自然規律,嚴格按照程序辦事,為民造福「則近道矣」。
猶記得軍職時期莒光日有〈四書〉、〈五經〉的課目,曾播講《大學之道》,當時部隊長精神講話訓示:要求軍官對待部屬能「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必須做到恩威並濟、信賞必罰;揚善於公堂,規過於私室;以身作則~跟我來、學我樣,而不是跟我來、你去做。
軍隊是一個大家庭,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平時軍中同袍互以弟兄相稱,冒險犯難、同甘共苦,重視的是團隊精神,家齊,戰時才能同舟共濟、全力以赴、效命疆場、保衛國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