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_20180816_104007.jpg

IMG_20190922_131810.jpg

今天《經典看人生》精彩極了,徐錦文老師在這堂課引經據典說了好幾則故事,故事之所以精彩,因全部都是忠孝節義,君子之道。茲摘三則筆記之:

一、范滂風範蘇軾效之

范滂(137年-169年),字孟博,汝南郡征羌縣(今河南郾城東南)人,以抑制豪強,反對十常侍知名於時,但也因此在黨錮之禍中罹難。

東漢建寧二年(169年),朝廷誅殺黨人,詔令迅速逮捕范滂等人。知縣接此公文後不上堂而哭泣,范滂聞之說:「一定是朝廷要捉我,而知縣不願捉我。」范滂於是自去縣衙投案。

知縣是個好官,范滂自上囚車,母與二子同送。范滂對母說:「吾不孝,不能侍奉老母而犯罪入監。」母說:「你能與名士李膺等一同下獄,吾心喜甚!」范滂回頭對二子說:「父此去無回,有話教訓,壞人不好,勿做,好人如我亦不好。」旁人聞之,為之淚流,范滂為了正義,慷慨赴死,卒年33歲。

師說《宋史·蘇軾列傳》記載:蘇軾10歲,父洵遊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程氏讀東漢《范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

意思是,蘇軾母親程氏教他《後漢書·范滂傳》,軾問:「如果我成了范滂,那母親將如何?」程氏回答:「你如果像范滂一樣,難道我不能像范滂的母親一樣嗎?」

二、子路之死孔子覆醢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魯國卞人,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亦為《二十四孝》中“負米養親”的主角。子路小孔子9歲,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的一位。

師說《論語‧顏淵篇》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意思是,子路果敢剛毅性格率直,很善於辨別是非曲直,聽幾句話就知道雙方誰對誰錯。且子路從不把承諾拖到第二天解決。

令人敬佩的是,子路臨死正衣冠,彰顯君子禮儀。老師說:子路做衛國大夫孔悝之蒲邑宰,衛國貴族發生内鬨, 子路有事在外,聞訊立刻趕回,與出城的子羔(高柴)正好相遇,子羔說城門已關,且勸子路避禍,子路正聲道:「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子羔離去。

子路續行,正巧趕上有使者要進城,城門開了,子路進城找到蒯聵,子路質問蒯聵,為什麼挾持孔悝?還威脅蒯聵,如果蒯聵敢殺了他的主人,他會馬上找人繼承孔悝,並且不會和蒯聵結盟。蒯聵害怕,即派石乞和盂黶去擊殺子路。

這個場景,《左傳》用「以戈擊之」,顯然子路不敵。依《左傳》記載,子路的帽纓斷了,於是子路說:「君子死,冠不免。」死前最後一刻竟然是把帽子戴好,“結纓而死”,卒年63歲。

孔子聽說衞國兵變,感慨地表示,子羔應該可以安全回來,子路就必定會犧牲了。當聽到子路殉職而死,遺體還受醢刑的訊息時,孔子就在院子裏大哭,極為傷心,誓言從此不吃肉醬(覆醢)。

三、范仲淹興學堂造人才

北宋名臣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諡文正,蘇州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是當代的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

師說,范仲淹一生沒去過岳陽樓,卻能以滕子京的幾幅畫作,閱覽後寫出傳誦千古的《岳陽樓記》,范仲淹借景抒情,勸勉失意志士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擺脫個人得失,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境界。

范仲淹口才一流,善於針砭時弊,每次有感而發,論起天下大事均滔滔不絕。加之稟性剛直雷厲,曾三次直言進諫,觸怒權貴遭到貶官,由留下的典籍看出,范仲淹三次遭貶,每一次貶官都轟動京城,眾人為他舉杯餞別,留下「極光、愈光、尤光」的三光趣聞。

范仲淹年老時,在蘇州買了一座「南園」,打算頤養天年,一天一位風水先生對他說:「此屋風水極佳,後代必出公卿。」他一聽,如果真是這樣,只有自家人享用 ,有何意義?不如共享,能多培養一些人才為國家做事。於是捐獻「南園」改建為學堂,讓蘇州子弟在那裡讀書,後來蘇州果真人才輩出。

在《岳陽樓記》中,范仲淹曾寫下「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佳句。事實上,他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一直將個人「寵辱」置之度外。范仲淹的事業,才是真正的千秋大業。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下課前,老師語重心長地強調「該做的事先做,努力完成眼前的事。」那就是“上述其事,繼其志”做到“上所施、下所效,使子作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