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298.JPG

IMG_1296.JPG

 

IMG_1496.JPG

今天臉書動態回顧,秀出四年前在吳哥窟旅遊的圖文,目前全球疫情嚴峻,全台三級警戒已達半封城狀態,政府呼籲民眾減少出門,在家防疫,正好回味斯旅,權充出國舊地重遊。

 

聽!美學大師講述真臘文史

看!蔣勳老師導覽吳哥之美

心動就要立刻行動  迅即組團飛往高棉

經越南胡志明機場  轉機直航暹粒機場

五天四夜古城之旅  飽覽宏偉建築藝術

聆聽石壁浮雕故事  冥想微笑佛像神境

吳哥窟重見天日前  曾湮沒叢林五百年

它被譏為天外奇談  現列世界文化遺產

 

第一天首站,導遊帶領「真情旅遊團」來到變身塔,若非行前有先聽蔣勳老師導覽「吳哥之美」,否則乍聽之下,會以為變身塔是男變女、女變男的場所,或如川劇變臉般的快速變身。

導遊說:變身塔是羅真札曼二世建於西元961年,是用來為古代皇族火化變身為神的神殿,神殿是以紅色岩土堆砌的建築,其特色是紅色磚牆比吳哥窟早200年出現。

變身塔乃是舉行已逝國王火葬儀式的寺廟。換句話說,是皇家專用的靈骨塔,意謂著肉身經過火化後成為神,直通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在古代也不是一般人可以輕易靠近的。

在東側通往神龕塔的階梯前有座長方形的停棺台,底座是破壞神的坐騎~神牛南迪的雕像,兩旁則是火化骨灰塔,全為砂岩築成,在東北角還有間小室,內有洗骨灰池,當時是以椰子汁來洗,然後放在棉花上吸乾,再放進骨灰罈,小室設有排水孔。排水孔的作用,導遊特別解說:就是將洗完骨灰的椰子水排放出來,供臣民接來飲用,古高棉人篤信此水有病可以治病,無病可以強身。

在變身塔頂,有四座塔分別位於四個角落,而中間最高的是中央塔,象徵「須彌山」。靠東的兩座分別是供奉濕婆和毗濕奴,而西邊的兩座塔則是供奉他們的神妃烏瑪及拉克希米。在變身塔的外面,分別有男神和女神守護,其中最特別的是西南塔的兩尊守護女神。西南塔供奉的是毗濕奴的神妃拉克希米,而在外守護的女神,則為四頭四臂的女神波羅密,她是梵天神的配偶。

站在塔頂環顧四周,變身塔經過千年歲月滄桑,已是斷垣殘壁,然塔外的石獅子仍然忠實地守候著這座寺廟。

 

第二站來到東美蓬寺。導遊說:「東美蓬寺是羅真札曼二世建於西元952年,但不知何故突然停建,卻在附近另外興建變身塔,所以嚴格地說東美蓬寺是一座未完成的建築物」。

聽導遊如此說,本遊客當時想理由應該很簡單,就如同中國皇帝在生前就已開始興建吉壤,預作駕崩後的陵寢。羅真札曼二世或許自知不久將化身為神,遂於西元961年興建變身塔,果然完成後不久就去世了,變身塔就成為羅真札曼二世的火葬場與供俸靈骨的王陵,只是在下猜測不知是否正確?

導遊接著說:「東美蓬寺是人工儲水庫,用作供應王宮用水和調節河水灌溉之用;為表對神的尊敬,在儲水庫中央建起『寺』,供奉濕婆神,昔日的水庫早已乾涸,如今只剩遺跡了。」本遊客想問問:既然有東美蓬,是否也意味著有其他方位的美蓬?正待開口詢問,導遊似乎看出遊客心有所疑,續道:「在東美蓬對面還有一個更大的水庫,叫『西美蓬』,也有一座類似的寺廟,只是路很不好走,未列本次行程。」答案既已揭曉,趕緊打住發問,導遊對真情團員還補充說:「這裡也是歷代國王祭祀祖靈的祭壇」。

東美蓬寺高台上的五座塔,呈現石磚式塔林建築風格,是婆羅門教的建築,攀登上塔,適逢塔內層有某家電影公司在進行拍片作業,周邊有守衛警戒不准遊客靠近,於是與老伴在塔外層環繞一圈,觀賞四個角落穿襪子的石象,石象四肢多已損壞,後人以水泥重新塑造,惟顏色新舊不同,看起來有些突兀。其實,在車上導遊就已先說:「東美蓬的大象其特徵是全世界所沒有,因為此地大象穿襪子。」當下以為有大象表演雜耍,結果是誤會一場。

沿石牆環繞,發現簷壁上有許多的坑洞,有團員懷疑是高棉內戰時所造成的彈孔,但導遊說:「那是當時鑲嵌水晶寶石的地方,寶石早已被他人挖走,現在徒留坑坑巴巴的洞洞,若你保有一顆這裡的寶石,現在一定是大富翁,保證榮華富貴一輩子。」在下仔細端詳這些坑洞,想像昔日的繁華瑰麗,然而眼前僅餘遺跡。

返國後,有網友說:「其實這些坑洞之前是塞滿〝麻〞的纖維,然後再敷上灰泥,進行更精細的雕刻。因為灰泥不易附著在牆上,所以才需要鑽這麼多洞塞上纖維以加強附著力。惟經過千餘年的侵蝕,很多牆面的灰泥早已剝落,精細的雕刻亦已不見,剩下的只有輪廓與外露的磚面」。

下塔前與石獅子合影,石獅子是寺廟的守護神,東美蓬寺的石獅子與變身塔的石獅子一樣,經過千年歲月依然忠實地守護這座寺廟。

 

第三站來到一座頗為荒涼的將軍廟,此廟的好處是,沒有一層又一層既高又陡的階梯,古跡品賞較先前的景點輕鬆許多,但越往裡走越吸睛,事實上,將軍廟一點都不荒涼,有目不暇給的精美浮雕,僅石壁上的女神就有聽不完的故事。

導遊說:「達松將軍廟建於12世紀末,由微笑國王闍耶跋摩七世為紀念吳哥王朝全盛時期征戰,戰功彪炳的達松將軍所建的廟宇;當年占婆族佔領了吳哥,闍耶跋摩七世率兵將占婆族趕走,進而登上王位,而協助國王打勝戰的這位將軍功不可沒,因此建廟紀念。」這使在下聯想到唐太宗的凌煙閣,李世民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眾位功臣,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圖像,褚遂良題之,皆真人大小,太宗時常前往懷舊,展現了「為人君者,驅駕英材,推心待士」的帝王胸襟。

唐代凌煙閣建於西元643年,早柬埔寨的將軍廟至少四個世紀。將軍廟屬於佛教神廟,四周已被卡波克樹環抱,由西門可以看到巨樹包裹整個門廊的景象。遺跡的正門朝向東方,只是如今通往該廟的道路在廟的西方,昔日的正門~東門,早已被大樹所纏繞。近身纏繞的大樹,恍惚進入《倩女幽魂》中的境界,那纏繞的大樹很像千年樹妖~姥姥,姥姥會不會突然把樹根像舌頭般的伸出來把人捲走?果真如此,我想松達將軍一定會顯靈,化身為燕赤霞來驅魔。

歷經500年滄桑,卡波克樹盤結在圍牆廟門口,並覆蓋遮天,樹根向四面八方蓬勃發展,盤根錯節如巨蟒般緊緊纏繞著佛塔與廟牆,百年老樹纏繞著千年奇石,蔚為奇觀。

導遊介紹闍耶跋摩七世說:「在吳哥他是最有名的帝王,很多餐廳都能看到他的石頭雕像,他任內建了很多寺廟,在吳哥地區有:巴揚寺(國廟)、塔普倫寺(紀念母親)、寶劍塔(紀念父親)、涅槃寺(醫院)、將軍廟(紀念將軍功績)、班蒂喀黛(崇拜用的城堡)等。」導遊還教真情旅遊團辨認方式,他說:「闍耶跋摩七世蓋的寺廟都有個明顯的特徵,就是大門上的四面佛塔」。

簡言之,在吳哥地區的遺址中,只要門上有四面佛塔,就是闍耶跋摩七世時期的建築。

 

第四站在未抵達涅槃寺前,必須先走上一條長長的木棧道,這條木棧道的兩側是水池,景觀超吸睛,遊客一定都會拍照留念,當地的氣候雖然炎熱,但水池中的景觀令人心曠神怡,頗具消暑效果。

經過木棧道到達涅盤寺,涅盤寺很小,四周均有圍籬阻絕遊客進入,故只能在圍籬外遠遠觀看涅盤寺。路途中,在車上聽導遊說要到涅槃寺,起初以為是哪位得道高僧修成正果,因佛教教義認為涅槃是將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滅盡而僅有一本住法圓滿而寂靜的狀態,所以涅槃中永遠沒有生命中的種種煩惱、痛苦,從此不再受後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輪迴。然卻非如此,此涅槃寺與佛教中涅槃毫無關聯。

導遊說:「涅槃是當地語音的直譯,意指纏繞的巨蛇,是涅盤寺名稱的由來。闍耶跋摩七世在位時期,積極進行各項建築工程,他以民生生活所需的公共工程為第一優先考量,包括蓋水庫、鋪路修橋、建驛站、醫院等,其中的涅盤寺算是一座寺廟療養所,在當時是一個大醫院。」導遊指著現場說:「這座醫院由五座正方形水池所組成。中央水池規模最大,中央水池上有座小島,小島為兩條蛇王雕像所盤繞。島上有座象徵須彌山的塔,塔上各面有觀世音菩薩雕像,及佛陀事蹟的浮雕。」有關〝纏繞的巨蛇〞之說,蔣勳老師說得最好,稱為〝龍蟠〞最為貼切。

導遊續說:「圍繞中央塔四方的小池各有一個出水口,北方的出水口是象頭、西方的出水口是馬頭、南方的出水口是獅頭、東方的出水口是人頭,象徵水、風、火、土四象。當時大水池內放滿各種草藥,池中藥水由大水池分流東南西北池,每個池子有著不同的療效,由巫醫診斷病症,再到不同方位出水口藥療,病患就跪在出水口以藥水沐浴治病。」記得蔣勳老師說過,涅槃寺的藥浴不僅使病患得到身體的治療,更多的是,得到心靈上的安慰。

涅槃寺建於西元十二世紀末,最中間的圓塔分七層,逐層向內縮小。基台上有一座像徵須彌山的石塔,石塔上雕刻兩條纏繞的蛇神,基台旁有一座馬的雕像,雕像形容觀世音菩薩化身飛馬拯救發生船難的商人。導遊指著池中石馬說:「當時觀世音變身飛馬救人時,特別叮囑大家要閉上眼睛,飛行途中有位商人好奇張眼偷瞧,當下受到驚嚇,雙手一鬆,掉下馬落海溺斃。」我想,這應是導遊自行穿插的笑話。

覽畢涅槃寺,回程步上木棧道時,再次張望兩側的水上風光,若非尚有行程,真想留下倘佯在夢幻般的景色。

 

真情旅遊團的導遊是華裔柬埔寨人,說得一口流利的華語,閩南語也精通,但他說沒來過台灣,華語都是看電視學的,它的中文名字是霍○信,要團員都叫他〝阿信〞,千萬別叫他〝導遊〞,因為聽起來很像閩南語的〝醬油〞,如再被叫作〝打醬油〞則更難聽了!

路程中,導遊在車上說下一站我們到〝寶劍寺〞,未免生誤會,導遊還特地說明:「是將軍所配戴的『寶劍』,不是學校裡的『保健室』,兩者截然不同。」抵達寶劍寺後,導遊在現場說:「寶劍寺建於西元1191年,位於吳哥城的外環圈,是吳哥王朝最鼎聖的國王闍耶跋摩七世蓋給其父的陵寢,故又稱為『父廟』,而塔內有座平台,據說是擺放國王戰勝占婆人時使用的寶劍。」惟寶劍今在何方?是否早已落入法國之手,被收藏在吉美博物館?

吳哥窟所有殘缺的雕像,據導遊說:「一種是歷經宗教的世代交替,石像的頭或浮雕女神的頭,都被刻意砍掉、挖掉;另一種是法國長期殖民柬埔寨,許多石雕像的頭,被法國人劫走了,法國的吉美博物館收藏了許多柬埔寨的文物,柬埔寨政府曾要求法國歸還,但迄今無下文。」事實上,法國吉美博物館收藏了大量亞洲藝術品,當然也包括清末「英法聯軍」、「八國聯軍」從中國大陸掠奪的古物。

進入寶劍寺參觀前,會先經過一條兩側豎著石柱的通道,俟接近入口時,則有橋樑跨過護城河,橋下河流適逢雨季,水面高漲,橋上則是「佛陀」、「阿修羅」分列兩旁,善惡對峙。佛陀意譯為「覺者」,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阿修羅意譯「不端正」,是古印度神話中的一種惡鬼神。進門後是一座豪華的廳堂,由於其內雕有許多仙女的舞姿,導遊說台灣旅遊業者稱它為「舞廳」。

通過「舞廳」繼續往前即是主殿,主殿中央可看到當時供奉的浮屠石雕,站在主殿中央往西面看,看到的是一門接著一門的特殊景象。然而一個門、一個門、一個門的往內走,越走門的高度越來越低,門框也越來越窄,導遊說:「這是刻意這樣建造的,其用意是讓進入的人能彎著腰進入,表達尊敬之意。」導遊之語與我國俗諺:「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有異曲同工之妙。

最引人興趣莫過於象徵男女生殖器的石雕,導遊說:「吳哥王朝恭奉象徵生命世代延續的陰、陽具,陽具叫林迦、陰具稱優尼;陰具優尼方形中間有個洞的,象徵女性的生殖器、陽具林迦圓柱體,象徵男性的生殖器。」導遊指著陽具剝落的地方,道出真相:「每個旅遊團的女性團員都會伸手去撫摸,久而久之,象徵陽具的生殖器都被摸破皮了。」真情旅遊團的女性團員聽後哈哈大笑,離開前,卻也情不自禁去摸摸,享受那美好的感覺。

望著寶劍寺內的諸多無頭石像,頓感悲涼,是誰那麼狠毒把神首都給毀了?導遊說:「殖民時期,整尊的法國人搬不走,只好把頭砍下帶走。西元1863年,柬埔寨被法國侵佔,1940年又被日本佔領。1945年日本投降後,法國殖民者捲土重來,再次侵入柬埔寨。」如此看來,法國人真把這些神像石首當戰利品了!

結束上午行程驅車前往餐廳用餐,途經大吳哥南城門時,導遊在車上開言道:「這就是為什麼要由大車換乘小車的理由,因為大車根本無法通行,門的寬度是以當年大象能通過為基準,王朝貴族出門都是騎大象的。」騎大象在電影中看過,實景也見過。

城南門的寬度,小型轎車可以快速通過,無需顧慮,但真情旅遊團的中巴,司機卻必須小心翼翼通過,因進門時兩側僅餘約10公分的寬度,加上車身長,稍有不慎即會擦撞,萬一撞壞古蹟,則非同小可,此時導遊爆料:「柬埔寨考汽車駕照一定要到此門實施路考,過關才及格。」據在下觀察,應該難度不高,因門框未見有擦痕,且導遊亦未說有事故發生。

 

下午再次經大吳哥城南門前,導遊特地要駕駛停車15分鐘,讓團員下車品賞城門風光,並拍照留念,此地風光明媚,護城河有遊客乘小龍舟遊河,悠遊自在,詩情畫意。記得蔣勳老師在〈殷瑗小聚〉中指出元代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曾記載:「城門之上有大石佛頭五,面向西方,中置其一,飾之以金;門之兩旁,鑿石為象形。可見當時南門非常得富麗堂皇,象徵著高棉興盛的國力。」如今,金飾早已不復可見,留下的是歷史遺跡。

上車後,導遊才開始講解歷史背景:「大吳哥面積約12平方公里,蘇耶跋摩七世在西元1181年建立,大吳哥城有五個城門,全都由石頭堆砌而成,南門是五座城門中保存和修護的最完整的一座,高20公尺的城門上雕著巨大微笑四面佛,很多觀光客初到時,都會被這巨大的笑臉所吸引,四面佛代表的是慈、悲、喜、捨之意」。

通過城南門後,導遊接著說:「吳哥王朝當時居民居住的規模是現代倫敦的三倍,都市規劃程度比較文明。各位貴賓剛才在南門前橋上看到的是雕刻精緻的善神與惡魔像,分列兩側各有27尊,他們手上拉著七頭蛇的身體相連接,翻攪乳海求取永生神藥,由於有些雕像已經損壞,所以近年來曾做部分修補工作。」面對城門,左側一列是慈祥面貌的佛陀,右側一列是面目猙獰的阿修羅,每一尊表情各異。

本遊客不解的是,為何右側的阿修羅拉的蛇身是頭的部位,左側的佛陀拉的蛇身卻是尾部?又,何謂〝乳海翻騰〞?這其中必有故事,直至下午行程結束,返回飯店休息時段方得機追問導遊,於是雙方在大廳落座後,導遊娓娓道來: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須彌山聳立在大地的中央,它的山峰直插雲霄,凡人無法攀登,須彌山上充滿著各種奇花異草、有溪流瀑布,有璀璨寶石,天神們與阿修羅們都無憂無慮地生活在此。

那時,天神們雖壽命比凡人長,但也有生老病死,有一天,眾神與阿修羅為了生老病死的問題,發生爭執,創造之神~梵天為了調解一觸即發的戰爭,便告訴眾神和阿修羅,同心協力翻攪大海,就可得到永生的甘露─蘇摩。

於是,巨蛇舍沙奉毗濕奴大神命令,拔起曼陀羅山放在馱著世界的海龜王背上,作為軸棒,並以蛇王當作繩子纏繞在山腰。天神與阿修羅為爭奪蘇摩甘露,各自帶了大批人馬趕到現場,阿修羅抓住蛇王的頭,天神抓住蛇王的尾,然後不停地攪動大海,旁邊還有猴神哈奴曼在協助。祂們一攪就是數百年,天神和阿修羅不停地攪動,在炙熱的火燄和傾盆的大雨中不停攪動,翻騰了千年後,海水都成了乳色,乳海都快給攪乾了,而磨擦產生高熱使海水沸騰,致海裡生物紛紛死亡。

乳海翻騰令巨蛇不堪折磨而吐出致命的毒液,梵天要濕婆喝下毒液,濕婆不忍眾生受害,含淚正準備吞下毒液的剎那間,蘇摩甘露湧現了,阿修羅們蜂擁而上,爭先恐後地你搶我奪,都想一口吞下這永生甘露,毗濕奴見場面混亂,靈機一動,化身為美麗的女子婆娑起舞,無數的分身出現在乳海上,她們化身為美麗的飛天小仙女阿普莎拉,好色的阿修羅見到了天女,個個為之目炫神迷魂不守舍,而眾神就趁機偷偷奪得蘇摩甘露,一飲而盡,成為不死之身。

其中一個阿修羅,眼看蘇摩甘露快要被眾神喝光之際,化身為天神, 排隊也喝了一口甘露,但甘露尚未吞進化身神仙的阿修羅肚子裡,還在喉嚨時,天上的日神及月神瞧出這個天神是冒牌貨,趕緊向毗濕奴報告,毗濕奴一驚放出手中飛輪砍下冒牌貨的頭,這個阿修羅的身體雖死,但頭部已經喝到長生不死的甘露,所以頭部並未死去。

該頭知道是日神與月神害他功虧一簣,恨之入骨,遂日夜不停地追逐日神與月神,追到了就把祂們一口吞了,但阿修羅的喉嚨已被砍斷,所以被吞的日神月神還能跑出來。

日神月神被吞的過程,就形成了日蝕和月蝕,從此以後,眾神和阿修羅之間便爭戰不斷,直到永遠---------

 

在城南門稍作停留後,就直接來到吳哥王朝的最後一個國廟~巴揚寺,它是「微笑高棉」標誌的所在地,這個微笑的符號感染了全世界,征服了全世界。

「微笑高棉」所代表的涵義,除有佛教所揭示之慈祥、慈爱、慈善、慈悲教義外,更包含了:

1、樂觀:謙卑、善良與樂觀微笑的民族。

2、信仰:以佛教為中心信仰之宗教思想。

3、忠誠:對國王的服從,亦象徵國王照護百姓的慈愛。

而民族、宗教、國王正是柬埔寨的國家銘言,因此「微笑高棉」可謂柬埔寨國銘之外在表現。

進城後,導遊說:「巴揚寺有49座巨大的四面佛雕像,高3公尺,佛像為典型高棉人面容,個個面帶笑容,眉宇軒昂、雙目內斂、豐鼻厚唇、氣質慈善,據說是建造巴揚寺的國王闍耶跋摩七世的面容,建築群內神秘莫測的196張笑臉,可謂媲美『蒙娜麗莎的微笑』,讓吳哥窟的『高棉的微笑』蜚聲世界。各位貴賓上樓層後可仔細觀看佛像臉帶安詳的微笑,那微微上翹的嘴角,透出慈悲與智慧的氣息,其中有一面笑容特別開心,嘴角特別上揚,有興趣者不妨仔細去尋找看看」。

上樓後,導遊續說:「巴揚寺建於西元1219年,以中小型石塊堆疊而成,由49座高塔組成的塔林,49座四面佛加上城門上的5座,總共54座,代表吳哥王朝當時所統治的54個省份,每一座高塔都是四面佛,四個面分別代表〝慈、悲、喜、捨〞。」來到眾人搶拍的位置,人潮洶湧,原來就是微笑得特別開心的那座佛臉,果然笑得很燦爛,一副純真無邪的笑容,使觀者為之動容,心胸豁然開朗。

導遊邊導覽邊解說:「巴揚寺是蘇利耶跋摩一世開始建,闍耶跋摩七世重建,全部以砂岩建成,這裡與吳哥窟其他婆羅門教神廟有顯著區別,沒有狹窄而高聳如天梯的台階,而婆羅門教的寶塔建築上全雕刻上了四面佛的面孔。一二層的浮雕上還有很重的婆羅門教痕跡,原先是兩層建築物,用來拜祭濕婆,可是在建築期間,改為大乘佛寺,所以第三層的建築,疑似加在兩層之上,而在第二層內牆上的浮雕,仍是有關印度教的神話,但是嚴格意義上來說四面佛也是婆羅門教的三大主神裡的創造之神~梵天。」令本遊客不解的是,吳哥窟的佛都是頭冠上頂著蓮花,台灣的佛卻是端坐在蓮花台上,因一時忘記再問導遊,有請大德指點迷津。

來到巴揚寺的中心,是一座特別高的佛塔,供奉著巨大的佛陀像,四處牆璧上的浮雕,導遊說都在描繪吳哥王朝時人民的生活、戰爭的情況以及國王出巡的情景等。雖經過八百年的風化,至今仍栩栩如生,廟內的許多樑柱和門楣上,也雕刻著各種資態優雅、形貌各異的仙女像,頗值得漫步留連,細細品味。

有趣的是,穿行在眾多佛塔間,身處任何一個角落,你會發現牆柱上仙女的浮雕,似乎用帶笑的眼睛,在注視著遊客的一舉一動。

 

來到巴本宮殿,要走上一段不算短的木棧道,架高的木棧道離地面有些距離,幸好寬度足夠兩人擦肩而過,走在棧道上感覺好像要進皇宮參見國王,於是抱著敬神的心態,虔誠向前行去。

棧道旁散落成群的大小石塊,似乎等待修復專家將它們一塊塊地照原樣再次堆砌起來,恢復舊有風貌,展現昔日王朝的雄偉與輝煌的盛世,只是石塊原來的位置難以確認,以致等待的時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遙遙無期。

巴本宮殿由東塔門進入,在中央金字塔上有座兩個迴廊環繞的祠堂,祠堂代表須彌山。此宮殿年代比巴揚寺還久,為烏達雅地耶跋摩二世於西元1060年所興建的國廟,令人好奇的是,殿內格局佈滿層層石框,遊客每經過一個石框,似乎將身影框進了千年王朝圖像中。接著登上宮殿頂端,必須得先經過兩座陡斜的樓梯,有如體能測試,並須頂著當地的高溫,保證汗流浹背後,才能遠眺古城美景。據元代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所記載這座神殿山,是比巴揚寺還要高的銅塔,有〝望之鬱然〞之嘆!

步下宮殿,回到導遊指定的地點集合,等待團員會合空檔,領隊順便詢問是否看見臥佛?在下以為自己未具慧眼所以未見,領隊說:「有一座巨大的臥佛是用火山岩堆砌的,但15世紀決定將巴本宮殿轉做佛寺的國王,萬萬沒想到起建大臥佛像的決定會導致舊塔崩塌,佛臉也跟著受損,如今只剩西門壁面上的殘跡。」原來在下未走到西門,所以無緣見著。

有關空中宮殿,導遊說:「空中宮殿不是宮殿,而是在古皇宮裡面的一座小廟,沒有太多的雕刻及裝飾,頂層建築也基本坍塌,但是之前可是一座非常神秘的皇家寺廟,而且只有國王才能進入。」所以,導遊並未讓團員們去爬空中宮殿。

於是,古老的神秘傳說流傳著,當時的國王必須每晚爬上高塔,與九頭蛇精化身的女子交歡,才能保住性命,其妻不敢擅入,須至二更天後國王方可回家與妻同眠。若蛇精一夜未出現,則國王命將休矣,倘國王一夜沒上去,必有災禍降臨。

敢情這位國王有一夜七次郎的功力,天賦異稟,白天除了要日理萬機外,夜晚還要爬三層樓高且是陡峭的階梯入宮,與蛇精共渡春宵,真的是難為他了,要是有個閃失,跌落下來,後果堪憂;不過,畢竟是神話故事。

 

走出巴本宮殿來到指定集合的地點,原來就是鬥象台及隔條馬路一箭之地的十二生肖塔,這兩個古蹟就在眼前但沒時間參觀,在現場自己環視一下,就上車趕往巴肯山觀日落。

不過,在車上導遊稍微介紹:「鬥象台是古時國王挑選座騎的地方,讓大象在此相互打鬥,最後僅存下來的大象,就是國王的座騎,而這裡也是古時國王閱兵的地方,所以也稱閱兵台,其中鬥象台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由石頭堆砌而成的六頭大象,剛才我們都從它前面經過,在南面階梯兩旁各有三頭象正用象鼻匯合蓮花,其中一頭象鼻斷了,尚未修復,三頭象是天空之神因陀羅的座騎。」原來國王設三頭象的用意,就是表示自己是天空之神的化身。

說完鬥象台,導遊接著說:「十二生肖塔又稱審判塔,之所以被稱作十二生肖塔,是因為各塔雕有不同的動物,和中國的十二生肖類似。它的作用是,如果兩家打官司,難辨真偽的話,就會把二人關到這裏,各坐在一座塔裡面,兩家都會派親屬到塔邊監視對方,過不了幾天,就可辨別出無辜和有罪的人。」這點蔣勳老師有說過,周達觀在《真臘風土記》中記載十二生肖塔為〝天獄〞,如果兩家打官司,難辨真偽的話,就會把二人關塔裡面。有理的人安然無恙,有罪的人就會生病,以這樣的方式判案,謂之〝天獄〞。對於這種審判方式,或許就如同我國俗諺:「人在做,天在看」舉頭三尺有神明之意。

到巴肯山的目的原是要觀日落,但導遊說現在觀日落人數有管制,怕人數過多壓垮巴肯寺,為保護古蹟,故有300人之限,等真情旅遊團到達停車場時已車水馬龍、人滿為患,不覺失望,上山的遊客絡繹不絕,排不上號又不願候補的遊客只好提早下山,其實候補也是希望渺茫,何時可以輪到?只有期待奇蹟,團員們只能走到巴肯山頂而進不了巴肯寺,所以無緣觀賞吳哥窟日落。

巴肯寺是 9 世紀時吳哥王朝國王耶輸跋摩一世建都吳哥後第一座建立的祖宗宗廟。之所以選擇巴肯山建立祖宗神廟的目的就在於遷都,前吳哥時期定都於羅洛斯,因地勢低常淹水,所以決定遷都吳哥,而67公尺高的巴肯山就是遷都後的第一座宗廟。

既然無緣觀賞日落,只好原路下山,去逛逛山下的市集,或許有機會再來時,可以安排先到巴肯寺頂部的平台高處遠眺吳哥窟,同時欣賞吳哥日落之美,追憶這個失落的古文明。

 

第二天首站來到世界七大奇蹟的吳哥城,未進入小吳哥參觀前導遊召集大家在190公尺寬的護城河畔來個大合照,這是真情旅遊團唯一的一張團體照,其實大合照包含在行程內,且每個旅遊團來到此地,都必須進行此項目,作為當地攝影師的重要經濟來源。

原護城河上的石橋正在進行維修,我們只能走在臨時搭建的浮橋上,浮橋是由許多浮筒組成,走在上面有點搖晃,通過護城河後團員在導遊引導下在一片水窪前集合,原來水面呈現著小吳哥窟的倒影,景觀優美,大家輪流取適合角度拍照,留下不虛此行的明證。

小吳哥城遺跡名列世界七大建築奇景之一,城內精雕細琢的石材,每個石頭的浮雕都有故事,每座石塔都有神話傳說,是高棉吳哥王朝全盛時期所遺留下來的不朽宗教建築,全城雕刻之精美有「雕刻出來的王城」美譽。

尤畫廊的四周都是高約兩米的圍牆,四面圍牆以塔門或廊門分隔成兩部分共八面,每面牆面上都雕刻了印度教的神化故事及吳哥王朝的歷史片段。而引起在下較有興趣的故事是,蘇利雅巴爾曼二世在位40年,他臣服中國宋朝,宋朝曾派出軍隊協助,攻打居住於越南的占婆族。

占婆族是一支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傳統的民族,早在公元2世紀就在越南中部建立了「林邑」國,後來又改稱「占婆」、「占城」,它們一度十分興盛,形成了當時獨具特色的占城文化和占城文明。

占婆王國的全盛時期,是在6世紀到12世紀之間,以查喬和美山為根據地。查喬的獅子城堡一度是其首都,而在查喬以西約28公里之遙的山谷,是被眾山圍繞的美山,則被列為聖地,興建了大量印度教寺廟,猶如一個小型的吳哥窟。

1171年,宋朝來了一位福建人向占城軍隊傳授中國的騎射術,於是占城在與真臘的戰爭中屢戰屢勝。1177年,占城的船艦沿湄公河而上,到達洞里薩湖,直搗其首都耶輸陀羅補羅,不久攻破該城,並殺了真臘國王特里布婆那迭多跋摩。

15世紀逐漸走向崩潰,占婆王國的沒落,在於與柬埔寨連年打仗,戰至筋疲力竭,加上占婆人分為兩大族,一派是椰子族,另一派是檳榔族,兩族經常內鬥,於是在內憂外患之下,被越人乘虛反擊,奪回統治權。

站在畫廊聽導遊說吳哥窟的興亡史:吳哥窟為12世紀初真臘國王蘇耶跋摩二世所建,他信奉毗濕奴,所以國廟名之為「毗濕奴神殿」,但14世紀時因國王的信仰由印度教轉為佛教,所以印度教的毗濕奴就被請出大蓮花塔。神王合一的信仰破滅後國王也漸失威望,最後被暹羅國所破,只好放棄吳哥遷都金邊,之後,吳哥窟被湮沒在叢林中達五百年之久。

導遊說完壁畫的故事後,就放牛吃草,讓團員自由參觀,在下與老伴隨人潮移動,走到第一層迴廊,石壁上有許多多彩多姿的仙女浮雕,都是露出酥胸,穿著繡花裙子。蔣勳老師說過,因當地天氣太熱所以上半身不穿衣服,惟仙女們的臉和乳房,被無數遊客的手摸得漆黑發亮,與全圖成鮮明對比,有些遊客認為摸過的人會帶來好運,但在下認為可能會獲災,君不見商紂王進香女媧宮的故事?

第二層亦是長方形畫廊環繞,朝外一面是普通的牆,朝內牆壁開有欞盲窗,沒有石柱,四角都設有塔門,頂部各矗立一座寶塔,可惜因年代久遠,又被叢林淹沒數百年,修復不易,原有九層的寶塔已頹圮剩三層,儘管如此,現狀的吳哥窟仍是非常的雄偉壯觀。

第三層離地約30公尺,石梯陡峭,仰角高達70度,攀登難度較高,遊客戲稱為天堂之路,柬方為便於控管登天堂人數只開放東面的木質梯道。抬頭仰望,心中有點打鼓,但已騎虎難下,因排隊登梯就要輪到在下與老伴了,當下調整心態既來之則安之,況且哪有空手出寶山之理?一鼓作氣,居然上去了,四周是正方形的迴廊圍繞,田字形的重簷畫廊,在田字的四個角落及中央建了五座蓮花寶塔。

吳哥窟內有2000多尊仙女沙岩浮雕,這群翩翩起舞的美麗仙女叫做阿帕莎拉,是印度神話中美麗的仙女,能歌善舞,經常以歌舞取悅眾神散播歡樂。下了高塔後,最要緊的一件事,就是去尋找那唯一「露齒微笑」的仙女。

 

覽畢吳哥窟,再來看周薩神廟與塔瑪儂遺址,到達現場發現兩者與吳哥窟比較,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以致連導遊都意興闌珊,只做了一些簡單的介紹:「周薩神廟是一間小廟,它供奉毗濕奴和濕婆神」。

據說,許多觀光團到了這裡,導遊通常以「周薩神廟正在整修」為由,簡單一語帶過。大部分的旅遊團不來此地,大概是因為它只是一間小廟而已。而另外一個原因,它原本損壞得相當嚴重,迄今仍在進行修補作業,現由中國專家負責維修,惟維修過程有所規定,後續所補上的石墩、石柱都不可有任何雕刻,以作為與遺跡之區別,故有些修補的地方看起來太新穎,少了些古蹟味道。

經詢問導遊此廟歷史,導遊回答:「周薩神廟沒有任何文獻記載,也沒有碑銘,所以只能根據其建築風格來推斷建立的年代,約在12世紀中葉闍耶跋摩二世時期。」蔣勳老師說過,柬埔寨沒有記錄歷史的傳統,吳哥王朝很多的歷史甚至是從中國的歷史記載中找出來的。

參觀周薩神廟後直接橫過馬路,馬路的另一邊亦有座廟~塔瑪儂寺,此廟與周薩神廟幾乎是對稱,建築樣式相仿,外來遊客初到此地定難分辨誰是誰,據導遊說,這兩座廟被當地人稱為「姐妹廟」,但其實兩者毫無關聯。北面的是塔瑪儂寺,南面的是周薩神廟。

導遊帶團員們過馬路後,亦做了簡單的介紹:「塔瑪儂寺為闍耶跋摩二世於1113年所建,廟中主神是婆羅門教三大天神之毗濕奴神。」西塔門上刻有毗濕奴神苦修圖,即為明證。團員們在塔瑪儂寺再度參觀了蒂娃妲女神雕像,對著女神雕像,導遊特別指出此寺博有〝吳哥藝術之珍珠〞稱號。對石壁上的女神浮雕精緻的頭飾、服裝及柔美的姿態,遊客都讚嘆雕刻者的手藝,巧奪天工。

覽畢兩座相對又相仿的周薩神廟與塔瑪儂寺,心中興起些許感概,盛極一時的王朝仍經不住時間的洗禮,在征戰的過程中,偌大的王國終究灰飛煙滅,走進歷史的長河中。

 

在車上導遊透露說:「下一站要攀登的茶膠寺,才是整個旅遊行程的重頭戲,絕對是對體力與膽識的考驗,它與各位參觀過的古蹟有著顯著的不同,攀登此寺一定要雙手併用,但一定要量力而為,千萬不要勉強自己。」此話,引得團員躍躍欲試。

抵達茶膠寺臨下車前,導遊為獎勵敢攀登的團員,說:「爬到頂的,賞椰子一顆;沒爬的,沒椰子汁可喝,爬一半的罰喝兩顆椰子。」乍聽之下,有些糊塗,不知是導遊說錯,還是自己聽錯,結果,團員都未下車先問為何?最後答案揭曉,原來柬埔寨的椰子大汁多,若兩顆椰子汁全喝下,會撐得很難受,難受也是一種懲罰。

下了車,隊友們不等導遊導覽,就逕自去自我挑戰,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石梯高聳陡峭仰角近70度,年輕隊友體力好、手腳快,手腳並用三下五除二,很快地便攀上頂端,在下是團隊中年紀最長的歐吉桑,身材臃腫,挺著大肚皮,雙手並用奮力爬到第三層時已是氣喘吁吁,上氣不接下氣,中途稍事休息,欲再繼續努力攻頂,驟雨突至,本想不理會雨勢,但已攻頂的隊友已急速往下爬,只好放棄登頂企圖。

柬埔寨現正逢雨季,驟雨來的快、也消失得快,使在下好遺憾沒堅持登頂,據攀登到頂端的夫妻檔描述:「上面五座塔身完全只是石塊的堆疊,塔內空無一物,儘管中央塔裡面可以看到三座佛像,但是這應該是後面放進去的。因我倆在上中央塔臺階的左手邊看到一尊殘餘的雕像,從殘餘的兩隻腿可以知道這是神牛南迪的雕像。」南迪是濕婆神的坐騎,由此可推斷出這座是供奉濕婆的神廟。

茶膠寺主體建築有五層,綜觀整座寺廟除東門進口處有少許雕刻外,其他地方幾乎都是石塊粗胚,或許,反而還原了建築結構的美,讓遊客可以真實地觀賞巨石與結構原貌,感受重量感與張力,體驗層層石塊堆疊的莊嚴與力感。

俟隊友們都安全到達地面,導遊按先前所言,獎賞每位隊友一顆大椰子,汁多味美透心涼,果真是消暑聖品。隊友們一邊品嘗椰汁,一邊聽導遊講歷史:「茶膠寺大概建於西元1000左右,是闍耶跋摩五世所建的國廟,祭祀濕婆神。闍耶跋摩五世因為父親被暗殺,他十歲便即位,十七歲時開始為自己興建這座國廟,可惜始終未能完成。有的人是說因興建中的寺廟遇到雷擊被視為不祥預兆而停工;也有人說是因建到一半闍耶跋摩五世就去世了,後代的國王不想幫他完成」。

最後,導遊說出癥結:「茶膠寺被後來的高棉王蘇耶跋摩一世送給他的祭司,祭司刻碑文記載該廟停建是因被閃電擊中,徵兆不祥。但更大的原因是闍耶跋摩五世去世後,引發王位爭奪戰所致。」聞後,不禁想起一部電影《殺戮戰場》,高棉淪亡後,赤棉對人民進行大屠殺。

 

「塔普倫廟」給在下的第一個印象就是電影《古墓奇兵》的場景,雖僅56分鐘的片段,但足以扣人心弦,那奇幻的場景令人蕩氣迴腸,據說亦是此部電影將吳哥窟的名聲推上顛峰,響徹雲霄。

隊友們步行到塔普倫廟入口處,迎面聳立的是一尊高大的四面佛,進了城門,離古蹟尚有一段路,密林之中有條黃土路,順著黃土路走,路旁有一棵樹約30公尺高,樹幹上有被燒焦的痕跡的巨樹,導遊說當地人稱它為油桐樹,燒它的原因,是要讓它滴出油來當做點燈的燃料,只要不過度榨取,它就可源源不絕,宛如一座天然加油站。

過了油桐樹及一棵高大的黑檀古木,便可看到隱密在一片密林之中的塔普倫寺。塔普倫寺的宮牆、城門已被參天巨樹所盤據,當地人稱為〝卡波克〞(蛇樹、空榔樹),卡波克屬於大板根植物,樹根穿繞在佛塔、廟牆、樑柱、石縫、屋簷、門窗之間,向四面八方蓬勃發展,且緊緊纏繞著這些建築物,蔚為奇觀。

巨樹之所以會在廟的空隙間盤根錯節生長,記得蔣勳老師說過:「空榔樹遇水發芽,其生命力旺盛,鳥類啄食樹的果實將種子分布在神殿各處,樹根深入建築的石縫中向四方擴散,巨根抓緊寺廟,後來居上,把整座寺廟包裹在它的樹根裡,一顆種子,500年孕育成大樹,穿透了堅固雄偉的建築。佛經講成住壞空,相信闍耶跋摩七世當初也沒想到,花了這麼大心思建立這樣雄偉的建築,最後卻被最微小的種子給盤據撕裂了。」或許,這也見證了吳哥文明的衰亡敗落時光。

導遊帶著團員們在前走,邊走邊導覽,領隊殿後負責押隊,以免有團員不慎迷失在縱橫交錯的迴廊中找不著出路,那就有可能變成〝古墓奇屍〞。導遊到古墓奇兵女主角蘿拉拍攝的位置,才開始說:「塔普倫廟,意指『皇家僧院』建於西元1186年,是闍耶跋摩七世為紀念其母親所建,故又稱母廟,廟內如迷宮一樣,走道繁複。全盛時期至少有 12,000名僧侶,其中高階祭司有18位、舞者615位,日常生活則由附近的村落,近8萬名村民所供給。」不同凡響的是,它保存了19世紀廢墟遺跡被發現時的景觀。

由東門進入,經過一道長長迴廊,長廊頂端有成列仙女阿帕莎拉的浮雕,透露出飄逸浪漫氣息,導遊指著長長的迴廊說:「它被冠以〝舞者長廊〞美譽。」跟著導遊七拐八彎走在迴廊裡,導遊道出此廟的特色:「神殿內供奉的是『智慧女神』,據說是闍耶跋摩七世依據母親的容貌所雕塑。此外,還有一個極為特殊的建物叫〝拍心塔〞,站在塔裡背靠在牆壁仰望天空,然後拍打自己的胸膛,整個塔內就會發出宏亮的回音。

轉個彎來到〝拍心塔〞,導遊先進入塔內做示範,領隊卻在塔外高聲道:「拍打自己的胸膛,塔內若發出宏亮的回音,就表示好人;反之,發不出聲音的就是壞人!」迫使領隊用力地拍打自己的胸膛,塔內果然引起共鳴,有響亮的回音,導遊立刻說:「證明我是好人,我是一位稱職的好導遊。」隊友們默認之,然後依序進入拍心塔,自我測試,結果,證明大家都是好人。

領隊的玩笑話,使在下想起《羅馬假期》中,希臘聖母堂的門廊有一個大理石雕刻,類似人面孔的〝真理之口〞,真理之口最有名的特色,是用作測謊儀。從中世紀開始,人們相信如果有人撒謊,他的手伸進口中,就會被咬住。難道拍心塔也有此功能?

步出拍心塔後,導遊說明它的功能:「有任何心事或病痛,只要進入拍心塔裡,踏上兩側小石台,往自己胸口拍,這時塔內也會發出胸腔共鳴的聲音,病痛與煩惱也就隨著聲音消逝。」此舉,不失為抒發心靈的窗口。導遊又補充說:「據說,當時的國王闍耶跋摩七世想到母親時,就會來這邊搥胸口」。

可惜的是,曾經金碧輝煌的塔普倫廟,主殿內原鑲滿了各式寶石,但寶石早已被撬走,留下石壁上的坑坑洞洞。對於這些坑洞,導遊說:「有兩種說法是:一是這地方以前確實鑲有寶石,因為寶石被偷走了,所以只剩下現在所看到的一個洞、一個洞。另一種說法是,這樣的一個洞、一個洞,在以前都是使用黏著石頭的棕糖、糯米漿之類的天然黏接劑,因為年代久遠,黏接劑都風化了,才形成現在的樣子。」此說,或許就見仁見智了。

走出塔普倫廟,望著卡波克茂密的枝葉就像祈神的臂膀,成功地伸向天際,與神廟爭光,奈何昔日的榮景,如今只剩下一堆殘破的石塊,供後人憑弔。

 

第三天早餐後出發到路途較遠的〝女皇宮〞,一聽要到〝女皇宮〞腦袋瓜不禁浮現〝唐朝女皇武則天〞的電視劇影像,但此地是柬埔寨國境,而曾出現真臘國輝煌的吳哥王朝,非屬唐朝領土,武則天怎麼可能在此建皇宮。

不過歷史上,真臘國亦出現一次女王,闍耶跋摩一世死後,由女兒闍耶黛維繼承為高棉歷史上的唯一女王。她的接任者闍耶跋摩二世,於西元790年征服了柬埔寨西南部桑部婆羅及北面的瓦普。西元802年,將首都定於洞裏薩湖的北岸,定名「吳哥」,並且自封為「全宇宙之王」。

導遊在車上說:「女皇宮裡沒有女皇,為麼叫女皇宮?一種說法是由於這座神殿的規模比其他寺廟嬌小,而且雕工精細,宛如出自女人之手,故稱為『女皇宮』;另一種說法則認為這座神殿是由一位功績顯赫的大臣所建,為了不冒犯國王,所以刻意縮小建築規模,例如它的大門只有150公分高,一般人都必須彎腰而行,佔地約2000平方公尺,座西向東,平面式格局,圍牆有內外三層,牆外還有護城河。」

下車步行來到牆外,護城河儼然已變成水池,水池裡正好有工作人員在整理,導遊說她們是「摸蛤蜊兼洗褲」一則清除雜草,再則順便收割可食用的水中野菜,導遊用自己的語言除了跟他們打招呼外,還跟其中一名女性員工開玩笑,雖然在下聽不懂柬語,但由動作及表情略知其意,導遊叫道:「妳屁股後面有條蛇!」那位工作人員只是用右手慢條斯理的摸摸後面,未發現有異物,回頭對導遊做個鬼臉。這要是在台灣,同樣情況下,有蛇!一般台女不是嚇昏了,就是嚇得工具一丟趕緊逃上岸,不是嗎?不過話說回來,導遊說過柬埔寨的蛇,早在內戰時期就被捉光光吃完了,目前全境找不到蛇的蹤跡。

進入牆內,導遊開始邊走邊導覽道:「女皇宮是一座印度教寺廟,坐西朝東,建於967年的羅貞陀羅跋摩二世王朝,而於1002年的闍耶跋摩五世王朝才完成,建材取自附近荔枝山的大塊磚紅色石英砂岩,質地堅硬不易風化。女皇宮主要供奉印度教的濕婆神,然現在女皇宮的建築看來分為兩部分:東西軸以南的部分供奉濕婆神,以北的建築供奉毗濕奴神。」濕婆神具有地、水、火、風、空、日、月、祭祀8種化身,除毀滅外還可創造。佛教文獻稱祂為大自在天,住色界之頂,為三千界之主。其實這裡的〝毀滅〞沒有任何貶義之意,因在印度教的世界觀裡,整個世界、宇宙都是在創造、運行和毀滅的循環中生生不息。

團員們經過兩側立著林伽石柱,再往前走必須低頭通過一扇扇低矮的門框,每通過一道門,抬頭就可清楚的看到各面牆上、門楣、樑柱、簷角等,都雕著無數精美細緻的浮雕,導遊說:「此處的浮雕為柬埔寨藝術的巔峰之作,號稱〝吳哥藝術之鑽〞,巧奪天工,保存完整,是不可錯過的吳哥遺址精華重點。」的確,門楣、石壁、窗楹都雕滿印度教神話故事與蓮花圖騰,展現印度教的傳奇神話之美。

記得蔣勳老師說過:「女皇宮大量使用紅色砂岩作為的建築材料,充滿精緻的浮雕,有〝吳哥藝術寶石〞稱譽。規模與尺寸較其它吳哥古跡的建築為小。女皇宮於 1914 年被法國人發現後,1923 年法國作家馬爾羅趁月黑風高之夜從女皇宮偷走了四件女神像,案件曾轟動一時,但馬爾羅很快就被逮捕,偷竊的女神像也隨即被送回柬埔寨。」女皇宮遺跡在歷經戰亂與千年歲月後,沈澱出最璀璨的風華。

導遊對著一面山形牆上的浮雕開始說故事:「傳說濕婆神的首位神妃是裟提,但因女父達剎不喜歡濕婆神,裟提憤而跳火自焚。自此之後濕婆神因傷心欲絕,更致力於苦修,對任何人都不再動心,後來裟提轉世為雪山神女帕瓦蒂,卻怎麼也無法引起濕婆神注意,這時候眾神非常擔心,因為預言說濕婆的兒子能打敗威脅天神的魔王,但濕婆如果對雪山神女沒興趣,哪來的兒子?於是愛神卡瑪前來撮合,祂趁濕婆神打坐的時候射上一箭,濕婆神張開眼睛,第一眼看到雪山神女的時候,當然就愛上她了。有趣的是,當濕婆被箭射中之後很生氣,因打坐時受到打擾,於是祂睜開額頭上第三隻眼,釋出火焰將愛神燒成灰燼,結果世界沒有愛,變得索然無趣,濕婆神最後讓愛神復活,但因身軀被燒盡,只能以風的形式存在。」聽完故事,恍然大悟,原來〝愛〞總是來無影、去無蹤啊!

其次,在女皇宮中心可見到有好多個小小的廟宇,然都被圍繩隔離,禁止進入,只能遠遠觀賞。引人注目的是,每個廟宇都有衛兵駐守門口,這是屬於女皇宮才有的特色,這些守衛者有些像鳥人、猴子、獅子人與類似阿修羅的人像。

當然,最不能錯過的就是最左邊的寺塔,塔門右側浮雕女神像,這就是導遊所說的「東方的蒙娜麗莎」。她歷經了數百年歲月風化,雖斑剝了,然那淺淺的微笑仍在。

 

第三天的最後一個古蹟景點是「巴孔寺」,導遊說巴孔寺原為廢墟,法國遠東學院古蹟維修專家莫里斯•格萊斯從1936年開始修復,經過七年努力到1943年始大致修復原貌。

在往巴孔寺的路上,導遊說:「巴孔寺是881年吳哥國王因陀羅跋摩一世建立的國寺,當時的國都在羅洛士,它是吳哥文化中最早以砂岩石磚建造而成的第一座多層式神殿山,是羅洛士遺址最重要的建築。」導遊續說:「當初建造巴孔寺的主要作用是為鞏固王權,因當時王朝正處於國家統一初期,而國王為了讓王權神格化,才會特別依照印度教義興建這座須彌山,企圖讓自己達到〝人神合一〞的偶像化目的。」導遊補充說明:「高棉國王登基後,第一件事是不能〝忘祖〞,所以要先建祖先廟,祖先廟建好後,才可建國廟,樹立自己的威望。因此,因陀羅跋摩一世上台後,先建祖先廟再建巴孔寺。」

遠觀巴孔寺是一座五層的方形金字塔,最頂層中心矗立一座寶塔。近觀時是紅磚建造的五層台結構的寺廟,典型的早期吳哥風格,因後期的寺廟都是石雕,而台階不是為遊客打造的,是為虔誠的朝拜者修建的,所以陡峭難爬,需保持虔誠的心才能安全爬上頂。導遊說:「巴孔寺亦是一座供奉濕婆神的印度教神廟,古代高棉人信仰濕婆神,是以最原始的陽具〝林迦〞形式來表示。而陽具是以『一根石雕圓柱』代表〝神的本質〞,陽具直立於女性生殖器『一塊方形凹槽』〝優尼〞基座上。這種陰陽具林迦與優尼的組合石雕,被供奉於早期的高棉神殿内部,祭司便是在它的周圍舉行宗教儀式。」

巴孔寺不但歷史悠久,建築體亦保存得頗完整,至少台基及塔樓結構都算完整,不會看到滿地都是巨石的景況。此外,還有一個特色,首先寺裏有著不同的動物雕塑︰在北面有一座牛蹲在寺前,牠是濕婆的座騎南迪、在樓梯兩旁有石獅鎮守入口、在最底三層的四個角落還有石象。惟寺廟的雄偉,當時百姓付出了多少的勞役代價,要想知道百姓生活狀態,恐只能在吳哥窟的壁畫中尋找。

綜觀三天來所參觀的寺廟,吳哥王朝於9世紀到15世紀數百年間,在政教合一的〝神王思想〞下建造了吳哥城、吳哥窟與周圍寺廟群,然其間有幾座未完工,究其原因,多是因設計的寺廟都是規模宏大、耗時長久,且為精益求精,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來構建,不幸的是,直到國王去世時,寺廟仍未完工,但是繼任的國王又有了新的選址和設計。

三天的旅程,真情旅遊團體驗了柬埔寨的千年歷史,歷史總會不斷的重演。這時,想起蔣勳老師的一問︰假設兩千年以後,今天的台灣文明像吳哥一樣被發現,我們又有甚麼可以被稱為「藝術」的遺留,而使後人讚嘆?

 

參觀完吳哥窟的古蹟遺址,最後導遊帶真情旅遊團去遊湖,導遊說要去的地方叫〝洞里薩湖〞意為「巨大的淡水湖」簡稱「大湖」。元朝周達觀到達洞里薩湖時,把它叫做「淡洋」,法國人就稱它為大湖。

未抵達目的地前,導遊先聲明:「柬埔寨目前仍是落後的國家,相對而言,當地更是落後的區域,飲食生活習慣很髒,吃喝拉撒都在這條河上,以致水質很糟,糟透了!水質混濁程度,令遊客難以想像,奉勸各位千萬別買那裡的食物吃,以免生病受罪,在柬埔寨沒有健保,看醫生,那高昂的醫療費,會嚇死你!」

導遊又說:「我們遊湖的目的,只是參觀水上人家的風情,這裡越南人很多,與柬埔寨人的區別是,住在水上的都是越南人,住在岸上的就是柬埔寨人,水上除了有船屋外,還有學校、商店、教堂及一座籃球場與航行船屋間販賣果菜的小舟,已形成為水上小城市。另外要交代的是,該地區童販、乞討者甚多,對童販不要開口討價還價,否則就得購買,對乞討者,不要去理會就好。」

到達遊湖景點,導遊現場導覽說:「洞里薩湖是東南亞最大淡水湖,又稱金邊湖,位於中南半島東南部,柬埔寨西部。通過洞里薩湖同湄公河相連,是湄公河的天然蓄水池。每年枯水季,湖水經洞里薩湖流入湄公河,補充湄公河水量的不足,每當雨季來臨,湄公河暴漲時,洶湧的河水又倒灌湖中,從而減輕了湄公河下游的泛濫。」

旅遊手冊資料顯示:洞里薩湖的漁產除一般新鮮漁貨販賣或外銷外,還有一些小型魚會拿來當做釀造「魚露」的材料。「魚露」是一種天然的調味品,功能和醬油差不多,它的釀造方法,是將小魚汆燙後加入鹽巴使之發酵而泌出魚汁,具有獨特風味。洞里薩湖沿岸有許多以生產魚露營生的小村落,魚露村的高腳屋前通常都有一個用來晾曬小魚的棚架,因為在魚露製作過程中會產生強烈的腥臭味,所以亦被謔稱為「臭漁村」。閱畢,真不願看到那畫面。

上了遊湖船,除了開船的船老大外,他還帶上自己的兩個小男孩在船上打工兼差,替船上的遊客按摩服務,但那是毫無章法的按摩,毫無舒筋解乏之效,且時間短暫,索價一美金,其實就是乞討的另一種方式,按完一個接著下一個,不經遊客同意,主動到你背後就做起生意來,除非你先示意不要,經在下觀察,收入頗豐,不無小補。

事後了解,湖中住的越南人都是越戰時期逃難至柬埔寨的越南難民,他們沒有國籍身分,被限定不能上岸,不能從事捕魚以外的工作。在下不禁聯想到越南淪亡後,許多越南難民船漂流到台海,數以萬計的越南難民,被我國政府基於人道立場拯救收留,還騰出幾個營區提供住宿,使其安身立命。

返航途中,導遊說:「洞里薩湖因受湄公河水內含沖積物質所帶來的養分,使得湖中滋生大量的魚蝦,無論旱、雨季都出產甚豐。目前洞里薩湖是柬埔寨北部的主要『肉食倉庫』,湖的週圍有三百萬以上人民直接或間接地以漁業為生。」

夕陽映照在湖面,遊湖船隻頻繁的在湖上穿梭,你來我往,激起的水花,附和著船隻的馬達聲,似乎在訴說這個國家的興衰沉浮。

IMG_1735.JPG

IMG_1223.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