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云。

回顧求學時期,小學教室外牆即繪有諸葛亮的畫像,標題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中學時,讀到諸葛亮寫給後主的《出師表》,老師除了要求背誦外,還說讀《出師表》不掉淚者,謂之不忠。後來,年歲漸長,方體會諸葛亮對漢室之忠,再讀《出師表》泫然淚下。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易學家。在世時被封爲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特追封爲武興王。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爲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家喻戶曉。

諸葛丞相是「託孤」重臣,給後主上表文,既不宜用訓斥的口吻,亦不便用卑下的語氣,寫得不卑不亢,方為得體。尤文中稱先帝,凡13次,情詞懇切,細品表文,從慮事到措詞,皆體現「諸葛一生唯謹慎」的精神,且顯露一代老臣的耿耿忠心,連鬼神都被諸葛亮的壯烈胸襟感動落淚。

《出師表》文思縝密周延,說理鞭辟入裡,尤文章作結處“臨表涕零”,更令人動容。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曾高度評價這篇表文:「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舟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蓑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實為至評!

回顧軍職時期,軍官團教育時戰術教官曾講述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教官說:諸葛亮北伐是要實現《隆中對》,也就是荊襄和益州兩路並進,從戰略上來看,非常正確而且高明。

那麼,北伐有什麼好處?

就政治號召言:堅持漢室正統,戰爭是最好凝聚國內共識的手段。

就軍事策略言:防禦最好的方法,就是攻擊、攻擊、再攻擊,以攻代守。

就整軍經武言:以戰養戰,從戰爭中獲取人力、物力和財力,因補於敵。

教官還說:人人讚賞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因為諸葛亮是頂級的易學高手,每次出兵前,明知勝負已定,但對於必敗的戰局,仍順應天象去演義。

走筆至此,不禁想起杜甫的詩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令人蕩氣迴腸,潸然淚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