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0200626_103057.jpg

老哥哥說完東坡肉的由來,大夥兒也剛好品完東坡肉,那麼蘇軾在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何謂副使?副使當然是團練使的副手,接下來由二哥來說說團練使的由來。

二哥說:「"團練使"源於周朝時的保甲制,使民相保相受、相及相共,五家為比使相保,五比為閭使相受,四閭為族使相葬,五族為黨使相救,五黨為州使相賙,五州為鄉使相賓。族施邦比之法,十家十人八閭俱為聯,使之相保相受,刑罰慶賞相及相共。

春秋時,齊相管仲嚴行"什伍法":輔之以什,司之以伍,伍無非其人,人無非其裏,裏無非其家,使奔逃者無所匿,遷徙者無所容,不求而約,不召而來。」這即是最早的連坐法,及至五代後晉,發展出民壯、弓手、團練等各類鄉兵。

真正"團練使"一職始於唐代所設,團練使類似民間的自衛隊隊長,以管理團練事務。宋代在各州設置團練使,直到明代才取消團練使,改以"按察使""兵備道"分統團練使事務。二哥釋明團練使後,要三哥接龍,說明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後的去向。

三哥梳理思緒後說:「宋神宗元豐7年(1084)蘇軾由黃州貶所改遷汝州(在河南)團練副使,時值溽暑,由於長途跋涉不堪勞頓,抵達金陵(南京)後的728日幼子蘇遯(蘇遁,小名幹兒)中暑,不幸夭折。」蘇軾對頎然穎異的蘇遯夭折,痛心疾首,作詩二首哭之「歸來懷抱空,老淚如泄水」、「感此欲忘生,一臥終日僵。」續言,由四哥接龍。

四哥指出:「蘇軾一生歲月失於道路,命運困於黨爭,生活寄於風雨,由黃州赴汝州上任,路途遙遠,盤纏已盡,復加喪子之痛,蘇軾遂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在江蘇)安置,居然被批准了。」順勢,棒子交給五哥。

五哥去過江蘇,當下說:「常州一帶水網交錯,風景優美,在常州居住,既無饑寒之憂,又可享美景之樂,且遠離京城政治紛爭,能與家人、眾多朋友朝夕相處,何樂不為?於是蘇軾選擇了常州作為自己的終老之地,當他準備要南返常州時,神宗趙頊駕崩(1085/4/1)。」言畢,五哥手勢指向六哥。

六哥接詞曰:「元祐元年(1086),哲宗趙煦即位,年不滿10歲,由高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召蘇軾回朝任禮部郎中、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元祐四年(1089)拜龍圖閣學士,之後,曾出知杭州、潁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六哥轉頭示意,要七哥接續。

七哥說:「蘇軾回朝廷後,一日,太皇太后召見詢問他為何能在兩年內快速由常州團練副使升至翰林學士。蘇軾回秉:『因遇上了太皇太后與皇帝陛下呀!』太皇太后道:『非也!』蘇試問:『因大臣舉薦?』太皇太后:『亦非也!』此時,蘇軾驚恐地說:『臣雖無功績,但不會從其他途徑取得升遷。』太皇太后才解說『這是先帝之意啊!每次朗誦你的文章,先帝必嘆:奇才!奇才!只是來不及用你罷了!』蘇軾不覺痛哭失聲。」是興奮抑或羞愧,七哥沒有說明。

八哥只好接著說:「元祐8年(1093),高太皇太后去世,哲宗親政,以章惇為相,主持恢復熙豐新法,史稱"紹述",北宋國力因而得以恢復發展,並取得對西夏的多次戰略性軍事勝利,但卻是蘇軾的噩夢又開始了。」最後,輪到行末的九弟壓軸。

九弟說:「元朝官方修《宋史》,脫脫(1314~1355)等人的評價是"哲宗以沖幼踐阼,宣仁同政。初年召用馬、呂諸賢,罷青苗,復常平,登俊良,辟言路,天下人心,翕然向治。而元祐之政,庶幾仁宗。奈何熙、豐舊奸枿去未盡,已而媒櫱復用,卒假紹述之言,務反前政,報復善良,馴致黨籍禍興,君子盡斥,而宋政益敝矣"脫脫漢文化修養極高,亦是二十四史中《宋史》、《遼史》、《金史》的主編」。

九條好漢完成第二輪接龍後,老哥哥說蘇軾被貶惠州的消息一到,侍妾們紛紛作鳥獸散,因蘇軾已年近花甲,已無東山再起的可能,何況惠州蠻荒。在原配與繼室均已過世下,此時只有朝雲,毅然決然地陪著蘇軾前往瘴癘之地。

老哥哥停頓片刻,心有所感說道:「中唐詩人白居易(772~846)年老體衰時,文宗開成5(840),平時最寵愛的家姬樊素已逃之夭夭。而蘇軾失意困頓時,卻有朝雲相濡以沫。她從一而終的追隨、患難與共,讓心已似灰的蘇軾感激涕零。」

歷史很弔詭,儘管王朝雲侍奉蘇軾23年,同甘共苦,儘管王朝雲還為他生下蘇遯,她仍然沒有能夠扶正,哲宗紹聖2(1095)朝雲亡故葬於惠州西湖,蘇軾也只在她的墓碑上寫著「姬人」二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