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私下表示,說:「四川麵店老闆祖籍四川固然沒錯。可是從小在家鄉壓根兒就沒吃過啥子牛肉麵。始料未及的是,格老子四川牛肉麵就成了正宗。」不知是吐槽,抑或眼紅?

前文提及,民國60年代中期,高雄地區牛肉麵店如雨後春筍般的大量冒出,連湖南騾子、江西老表、山東老鄉與其他省分的退伍老兵為了現實生活,都紛紛豎起招牌,標榜自己賣的是「四川牛肉麵」。較奇特的是,在本省人的觀念中,牛是用來耕田的、拉車的,以致常罵賣牛肉麵的退役外省老兵〝牛是偷牽來的〞,但是哪有那麼多牛好偷牽?再者,從未聞有哪家牛被偷牽了。

有意思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民國邁入70年代,賣牛肉麵的趨勢一直在成長,只是這些店家不再是清一色的外省老兵在經營,更多的是本省同胞在推廣,而且花樣也越來越多,或許是競爭激烈,不願墨守成規,而別出心裁,競爭之下總有輸贏,幾家歡樂幾家愁必不可免,如同達爾文的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在牛肉麵競爭下,讀者或許聽過一則笑話:「一條大街上有多家牛肉麵店先後開張,第一家新開的取名為〝牛肉麵大王〞;第二家開張時不干示弱,取名為〝全台第一牛肉麵〞;第三家開張時刻意要超越前兩家,於是取名為〝世界第一牛肉麵〞;輪到第四家開張時,氣勢已難再超越,乾脆取名為〝本街第一牛肉麵〞。」究竟是哪家佔上風,由讀者自由心證。

現下台灣牛肉麵除紅燒外,已演變出多樣性,較知名的有:清燉牛肉麵、蕃茄牛肉麵、蔥燒牛肉麵、麻辣牛肉麵、沙茶牛肉麵、咖哩牛肉麵、餛飩牛肉麵、酸菜牛肉麵----------等,不一而足。民100年,台北舉辦國際牛肉麵節後,打響台灣牛肉麵知名度,如今已發展成海外華人地區的普遍食物。

筆者曾品過大新百貨公司旁巷道內的「老葉牛肉麵」,也嚐過新樂街上的「老唐牛肉麵」,第一次吃到老唐牛肉麵,發現老闆在麵裡加了酸菜,因而口感不同,初以為是創舉,後來有人指出,台北「桃源街牛肉麵」在麵裡加酸菜,已行之多年,他才是首創。筆者無法分辨,有賴美食專家區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