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826.JPG

IMG_1828.JPG

IMG_1829.JPG

IMG_1832.JPG

IMG_1833.JPG

IMG_1834.JPG

IMG_1835.JPG

IMG_1836.JPG

IMG_1837.JPG

IMG_1838.JPG

IMG_1839.JPG

IMG_1840.JPG

IMG_1841.JPG

IMG_1842.JPG

IMG_1843.JPG

IMG_1846.JPG

IMG_1847.JPG

IMG_1848.JPG

IMG_1849.JPG

IMG_1850.JPG

IMG_1851.JPG

IMG_1852.JPG

IMG_1853.JPG

IMG_1854.JPG

IMG_1855.JPG

IMG_1857.JPG

IMG_1858.JPG

IMG_1859.JPG

IMG_1861.JPG

IMG_1862.JPG

IMG_1864.JPG

IMG_1866.JPG

IMG_1865.JPG

第三天的最後一個古蹟景點是「巴孔寺」,導遊說巴孔寺原為廢墟,法國遠東學院古蹟維修專家莫里斯•格萊斯從1936年開始修復,經過七年努力到1943年始大致修復原貌。

在往巴孔寺的路上,導遊說:「巴孔寺是881年吳哥國王因陀羅跋摩一世建立的國寺,當時的國都在羅洛士,它是吳哥文化中最早以砂岩石磚建造而成的第一座多層式神殿山,是羅洛士遺址最重要的建築。」導遊續說:「當初建造巴孔寺的主要作用是為鞏固王權,因當時王朝正處於國家統一初期,而國王為了讓王權神格化,才會特別依照印度教義興建這座須彌山,企圖讓自己達到〝人神合一〞的偶像化目的。」導遊補充說明:「高棉國王登基後,第一件事是不能〝忘祖〞,所以要先建祖先廟,祖先廟建好後,才可建國廟,樹立自己的威望。因此,因陀羅跋摩一世上台後,先建祖先廟再建巴孔寺。」

遠觀巴孔寺是一座五層的方形金字塔,最頂層中心矗立一座寶塔。近觀時是紅磚建造的五層台結構的寺廟,典型的早期吳哥風格,因後期的寺廟都是石雕,而台階不是為遊客打造的,是為虔誠的朝拜者修建的,所以陡峭難爬,需保持虔誠的心才能安全爬上頂。導遊說:「巴孔寺亦是一座供奉濕婆神的印度教神廟,古代高棉人信仰濕婆神,是以最原始的陽具〝林迦〞形式來表示。而陽具是以『一根石雕圓柱』代表〝神的本質〞,陽具直立於女性生殖器『一塊方形凹槽』〝優尼〞基座上。這種陰陽具林迦與優尼的組合石雕,被供奉於早期的高棉神殿内部,祭司便是在它的周圍舉行宗教儀式。」

巴孔寺不但歷史悠久,建築體亦保存得頗完整,至少台基及塔樓結構都算完整,不會看到滿地都是巨石的景況。此外,還有一個特色,首先寺裏有著不同的動物雕塑︰在北面有一座牛蹲在寺前,牠是濕婆的座騎南迪、在樓梯兩旁有石獅鎮守入口、在最底三層的四個角落還有石象。惟寺廟的雄偉,當時百姓付出了多少的勞役代價,要想知道百姓生活狀態,恐只能在吳哥窟的壁畫中尋找。

綜觀三天來所參觀的寺廟,吳哥王朝於9世紀到15世紀數百年間,在政教合一的〝神王思想〞下建造了吳哥城、吳哥窟與周圍寺廟群,然其間有幾座未完工,究其原因,多是因設計的寺廟都是規模宏大、耗時長久,且為精益求精,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來構建,不幸的是,直到國王去世時,寺廟仍未完工,但是繼任的國王又有了新的選址和設計。

三天的旅程,真情旅遊團體驗了柬埔寨的千年歷史,歷史總會不斷的重演。這時,想起蔣勳老師的一問︰假設兩千年以後,今天的台灣文明像吳哥一樣被發現,我們又有甚麼可以被稱為「藝術」的遺留,而使後人讚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