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瑤灣事件」即琉球蕃民遇害後,日軍在兩年半之後才出兵「懲兇」,這是因日本政府內部遇到「征韓論」與「內治論」的爭議和佐賀之亂(1874年2月1日─3月1日),為尋找發洩口抒發國內壓力,致使本已塵封的「征臺論」再度復活。

    1874年4月,日本任命大隈重信為臺灣蕃地事務局長官,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為都督,準備遠征工作。5月2日,西鄉從道率遠征軍3,600人從長崎出發,8日在恆春半島西海岸的射寮庄登陸。

    日軍在射寮集結後,並未受到清軍或當地漢人的反抗,待上溯四重溪至石門,始與原住民發生激烈衝突。5月22日,日寇陸軍中佐佐久間左馬太率日軍150人,在石門戰場與原住民發生激戰,牡丹社頭目阿祿古父子陣亡。

    日軍以牡丹社為攻擊目標,6月1日起,兵分三路發動總攻擊,中路由西鄉從道指揮,佐久間中佐為參謀,循四重溪路線,正面攻打牡丹社;右路由赤松則長少將指揮,經由竹社攻打高士佛社;左路由谷甘城少將指揮,樺山資紀少佐為參謀,先由車城沿海岸北上楓港,沿楓港溪路線掃蕩射不力諸番社後,再攻打牡丹社背部及附屬牡丹社的牡丹中社、女仍社(爾乃社)。7月1日,牡丹社、高士佛社投降。此後戰事停歇,日軍主力駐守龜山本營,分兵駐守楓港等地。

    事實上,日軍攻擊作戰過程中,一直遭到原住民的零星襲擊,卻又未見原住民蹤影,加上山路崎嶇險阻且路徑不熟,重裝備派不上用場,補給困難;而強悍的排灣族並不投降仍據深谷,頻出狙擊。因此日軍陷入泥沼,進退維谷,讓日軍吃足苦頭,日軍攻陷石門隘口後即進攻牡丹社,展開大肆報復,燒毀村莊,屠殺原住民。

    7月1日攻擊結束,周勞束酋長率領牡丹社、爾乃社、高士佛社、蚊蟀社、傀仔角社、小麻里社等酋長及原住民共70餘人,在統領埔頭人林阿九等人仲介下,前往保力庄楊天保家中,與日方人員見面議和。日方,西鄉從道都督派參謀佐久間左馬太中佐,率領僚屬到楊天保家中與原住民見面。

    學員提問:琉球漂民既然是高士佛社所害,日軍藉口攻台卻為何不以高士佛社為主要征討對象?而以牡丹社為首要攻擊目標?難道是兵法上的「聲東擊西」或「一石兩鳥」之計,抑或有更大的陰謀?眾所周知,東洋鬼子企圖染指台灣由來已久。

    老師解答:高士佛社雖是殺害琉球漂民的「主兇」,但高士佛社勢單力薄,而附近的牡丹社人口眾多,勢力強悍,除本社外,原本就附有牡丹中社、女仍社(爾乃社),且與周邊部落形成部落聯盟關係,日軍認為以武力「討伐」牡丹社,可收震撼周邊各部落之效。

    事實證明,20年後(1895年),日本鬼子真的再度強占台灣,且不再局限於台灣一隅,而是完整的台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