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840.JPG

IMG_0841.JPG

IMG_0835.JPG

IMG_0836.JPG

IMG_0839.JPG

IMG_0843.JPG

IMG_0845.JPG

IMG_0846.JPG

IMG_0847.JPG

IMG_0848.JPG

IMG_0849.JPG

IMG_0850.JPG

IMG_0851.JPG

IMG_0853.JPG

IMG_0854.JPG

IMG_0855.JPG

IMG_0856.JPG

IMG_0857.JPG

IMG_0858.JPG

IMG_0859.JPG

IMG_0864.JPG

IMG_0865.JPG

IMG_0837.JPG

雅座按字面上的意思是比較清靜幽雅的座位,通常指劇院、餐廳裡較精美而舒適的座位,而原意是酒肆、茶樓、飯館中比較舒適的小房間,也就是專供客人單獨使用的精緻房間。

一提到雅座,筆者首先聯想的是40年前的〝純喫茶〞,黑悠悠的廂房設有高背情人倚,名曰〝雅座〞,一屋設有多少雅座,端看廂房空間大小,雅座是專供情侶卿卿我我、耳鬢廝磨的場所,有情調且隱密性高,加上柔情蜜意的輕音樂在耳際盤旋更顯羅曼蒂克,以致情侶在雅座相處的時間,大多是無聲勝有聲。

日前身在柴山,與社大同學要攻頂至海拔365公尺的雅座,卻絲毫沒有羅曼蒂克的感覺,在生態專家柯老師帶領下,由馬卡道族小溪貝塚遺跡一路前行,時而攀岩爬行、時而走在木棧道上,又時而鑽進峽谷或經由岩洞入出,一路汗流浹背,學員們所攜飲水多半已告用罄,致未抵達雅座前已有舉步艱難之態,但看到同行的祖孫三代,祖輩已逾古稀之年、孫輩還是國小孩童,祖孫都健步如飛,一路嘻笑,毫無倦容,不覺精神為之一振,復加老師說雅座有奉茶,一句話鼓舞了同學,也激發了同學的毅力,不多時果然登頂,抵達雅座。

能登頂到雅座亭者,通常已是氣喘吁吁、揮汗如雨,大多數人都會在此擦汗、休息、喝茶補充水分,然後聊天觀賞海景,讓山頂涼風吹拂著汗透的肢體,霎時身心無比舒暢。同學們攻頂後,紛紛至雅座亭取用志工提供的免費熱茶與話梅,解渴同時補充流失的鹽分,雅座亭的熱茶所需的水及燒水用的瓦斯,都是善心人士從山下一桶一桶背上來的,非常辛苦,登山客應適量取用,避免浪費。尤逢假日人多時,還有專人奉茶,目睹志工的真情,無私的奉獻,實令人感動,然自己沒這種超級體能參與志工,只能說聲「我不認識您」,但「我謝謝您,感謝您的付出!」

俟同學們調息緩氣後,各自在雅座找空位坐下,在我們之前已有許多登山客在雅座落座悠閒賞景,而原來在地上走動的台灣獼猴,也因人不斷增多而自行爬上雅座旁的大榕樹,端坐或趴在樹枝上虎視眈眈,伺機而動,一旦發現有塑膠袋無論裝甚麼東西,或背包露出牠熟悉的食物,牠們會毫不客氣地進行搶奪,如果不給,牠會對你齜牙裂嘴,露出一副凶相。座位上有位媽媽拿糖果給小孩,小孩才剛接手就被猴子從後面竄出搶走,一溜煙的上了樹,或許是小孩習以為常,居然雙手一攤還笑了一笑,沒有驚恐,定力十足。

同學們坐定後,柯老師開講,從一則報恩的故事衍生到路邊奉茶文化,師說:「早期的台灣鄉間人煙稀少、交通不便,荒郊的十字路口常見放有茶桶,茶桶蓋上有二、三個杯子,桶旁豎著一塊木牌或直接在茶桶寫著『奉茶』,這是為體恤路過者解渴需要,而設置的路邊茶,唯茶桶內的茶水會隨時間產生溫度變化,由熱降溫變涼,若同一個路人湊巧一天經過三次,所喝到的是不同時段的茶味。」農業社會趕路人有杯茶解渴,實屬幸運,這種路邊的奉茶文化,它傳達了佈施者的體貼之情,只付出不求回報。

說著說著,老師沒忘記把「柴山雅座奉茶隊」的歷史也概述一遍,同時將發起人洪木生先生的生平也略述一二,令人震撼的是,想參加「柴山雅座奉茶隊」必須背一百桶的水上山到雅座,每桶20公斤,通過考驗方有資格加入志工行列,「柴山雅座奉茶隊」目前隊員有60餘人,每天有隊員背水上山,終年不斷,迄今已持續26年。

〝奉茶〞是一種善心,出發點是想奉獻一己之力,為社會盡點心意;再者〝奉茶〞亦是人饑己饑、人溺己溺,同理心的表現。在柴山受到奉茶精神的感召後,我想,同學們對人生都會有更深的領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