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初,台灣經濟水準仍然不高,物資仍普遍缺乏,能填飽肚皮就謝天謝地了,奢談衛生條件,尤鄉下家庭往往是幾口人共用一條毛巾、一把牙,有此情形,毫不足奇。

那個年代,台灣盛行多種傳染病,鑒於學校是群體生活,學生間彼此接觸密切,導致疾病容易交互傳染,若不加以管制,學生將把傳染病帶回家庭,可能蔓延到社會而釀成大流行。反之,亦可能經由家庭傳染至學校,再從學校帶回個別家庭形成惡性循環。

53年,台灣省教育廳為提高國校衛生人員素質,加強其本職學能訓練,分批對全省現任衛生導師,施以10天集訓,課程內容可謂包羅萬象,期在結訓後返回工作崗位,能灌輸學生衛生知識,並培養正確衛生觀念與良好衛生習慣,以維學生身心健康。

更早之前,民43年政府為加強國民學校推行衛生教育,由台灣省教育廳於同年9月通令全省各縣、市教育局,分區舉辦衛生教學觀摩,由各縣市教育局主辦,以學區為單位,擇最優國校擔任示範。

當年凡屬該區內的國小校長和全體教師一律出席觀摩,當日把所有規定內的學校衛生工作項目,配合作息時間逐項示範。衛生教學觀摩之意義,乃在於作為各校推動學校衛生教育計畫之依據,促使學校、社會與家長共同重視學校衛生教育。

這位代課老師對學生衛生教育特別重視,除軍職時期所累積的一些經驗,對小傷病痛能自我救治外,還特地至各地圖書館借閱相關書籍,如:《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中央衛生實驗院,1953),內容為學校衛生應注意的事項,以及學校衛生教育施行的重點與配合的各項活動;又如:《健康教育第一步》(台灣省教育廳衛生教育委員會,1958),內容為良好健康教育的方法與經驗。

有一次,有位頑皮學生趁午休時溜出教室,跑到後門小山丘的松樹上要摘松果,一不小心從樹上摔到樹下的交通壕,交通壕是學校空襲警報時用,交通壕旁有座焚字紙爐,頑皮學生在交通壕哀號,半天爬不起來,幸有別班同學來倒垃圾時發現,向老師報告。

這位代課老師聽到有同學來報告,趕緊從辦公室直奔交通壕,檢查學生傷勢,發現肩骨脫臼,三下五除二就把脫臼關節復位,外傷部分送到保健室上藥包紮,這位代課老師之所以會接骨,是軍職時期練就的本領,那時部隊手榴彈投擲訓練,役男姿勢不正確就容易肩骨脫臼,都由老兵幫忙復位,耳濡目染,久而久之,熟能生巧。

最後,讓我們來回味童年曾經唱過的衛生歌:「剪剪指甲洗洗手,剪剪指甲洗洗手,微生蟲兒不入口,百樣疾病不會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