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轉述者對這位養父生平亦不完全清楚,只知是流亡學生從軍,而〝流亡學生〞一詞:原「係指因國家戰亂,而顛沛流離最後流浪在海外或其化國家的學生」。

但,本文所指乃「抗戰時期至國共內戰,從被敵佔領區、淪陷區所就讀學校逃出的學生」。戰後,中共曾對流亡學生做過研究,探討「國民政府對流亡學生的安置措施及其成效等問题」。

有關記述〝流亡學生〞的作品,如:名作家鹿橋先生名著〈未央歌〉一書,所書寫的故事就是抗戰時期,發生在西南聯大流亡學生間的友情與愛情,以及青年與大時代的互動;書中流露出青年人的純真本性、傳統美德、善良包容及憂國憂民情懷。最後,〈未央歌〉作者自述,時代青年的故事不會就此結束,青春時代的歌曲還會一代一代傳唱下去。是的,這位養父就在繼續傳唱。

又如有關文獻記載:因國共內戰,山東八所中學共八千名學生,隨著國民政府一路轉進,最後輾轉到澎湖完成學業,並接受軍訓教育,其中投入軍旅生涯,出類拔粹者不知凡幾,以王O燮、李O林、王O愚等三人為箇中翹楚,均是三星上將。此外,隨政府來台的流亡學生中,成為大企業家者亦不乏其人,如:台達電前董事長鄭O華先生、全球聖誕燈串大亨王O生先生等;成為文化人者更不在少數,如:當代散文作家王O鈞先生、新詩創作名家余O中先生等。

抗戰時期設在大後方(雲南昆明)的「西南聯大」,係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等三校共同組成,抗戰勝利後,西南聯大直至民3554日才宣布結束,正式解散,各校分別遷回原址復校。此時,新郎倌養父應剛畢業,因同年6月國共內戰全面爆發,於是從軍報國。文獻記載,西南聯大在昆明設校八年,就讀學生計有八千餘人,勝利後各校復校時,原「私立」南開大學,奉國民政府之令改為「國立」南開大學。

新郎倌養父隨軍來台時,未屆「而立之年」,正是奮發有為的青年,一心等待反攻號角響,終盼到契機出現〝韓戰爆發〞,後因中共參戰使得美國認識到台灣戰略地位重要,將台灣重新納入防禦體系,杜魯門總統派遣第七艦隊巡弋台灣海峽,宣佈臺海中立化,阻止了蔣公反攻大陸的企圖,以致國軍功虧一簣。之後,中共發動慘絕人寰的文化大革命時,契機再度出現,但仍被盟友所阻。

政府開放一般軍人年滿25歲可報請結婚之規定,是民國488月間之事,大陸發生文化大革命時,新郎倌養父已自軍中退伍,正全心全意撫養襁褓中的新郎倌;而新郎倌生父在當年底經過相親成功後,報請結婚,俟上級核批,時序已是翌年之事,又翌年生子,至新郎倌生母拋夫棄子、其生父臨終前託孤,時序已進入50年代。

此時,新郎倌的養父亦已邁向「不惑之年」,歷經過戰火的臉上已有歲月留下的痕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