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0200501_104530.jpg

1574497113231.png

歲次丙申35(農曆正月27)平地一聲雷,喚醒了冬眠的動物與蟲類,更是提醒百姓春耕正式開始,在古代春耕季節的良辰吉日(通常是春分),皇帝要親自耕田,藉此體現重農尊祖,祈盼豐年。

古書《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按照一般氣侯規律,驚蟄前後各地天氣已開始轉暖,雨水漸多,大地進入春耕期。

農諺「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到了驚蟄,大地進入春耕忙碌季節。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驚蟄節氣,春耕開始,老哥哥吟道:「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宴安自逸,歲暮奚冀?儋石不儲,饑寒交至。顧爾儔列,能不懷愧!」這是陶淵明《勸農》詩篇中的第五首。

老哥哥回憶在長青學苑上課時,文史老師曾提到:在漢景帝之前,二十四節氣中的「啟蟄」是排在「雨水」前面的,改「驚蟄」後,時人又把它同「雨水」調換了位置,同樣,「穀雨」與「清明」的次序也被置換,才形成今天的順序。

因西漢第六代皇帝"劉啟"(廟號景帝),當時為了避諱帝名,將「啟」改為意思相近的「驚」字。進入唐代後,「啟蟄」的名稱又重新被使用。中唐詩人柳宗元有「啟蟄也得其耕,時雨也得其種」詩句,而唐代天文學家編制的《大衍曆》仍採用「驚蟄」一名,並沿用至今。

老哥哥亦同時回憶易經老師在《說卦傳》說:「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帝者,始也,一日之初於東,一年之始於春。春雷一動,萬物甦醒,草木萌發,蟄蟲破土而出,宇宙生機開始運作。

古人將"驚蟄節"稱為「震」,本意為霹靂,引申為震動。震的卦象「一陽生於二陰之下,陽氣為重陰所壓抑」古人從卦象卦德中感悟出驚蟄一到,大地春雷一響,陽氣便欲向上奮動,必須以雷霆萬鈞之力,向上動。

驚蟄雷鳴最引人注意,如「未過驚蟄先打雷,49天雲不開」。驚蟄節氣正處乍暖還寒之際,俗諺說:「冷驚蟄,暖春分」。驚蟄節的風也有用來作預測後期天氣的依據。如「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吹南風,秧苗遲下種」。

驚蟄時節,春光明媚,萬象更新。老哥哥提醒,依據老一輩的說法:驚蟄節氣,要注意天氣預報,戒慎自持,兢兢業業,方能趨吉避凶。

附記

漢景帝前:立春 啟蟄 雨水 春分 穀雨 清明

漢景帝始: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驚蟄:驚蟄之日桃始華,又五日倉庚鳴,又五日鷹化為鳩。

春分:春分之日玄鳥至,又五日雷乃發聲,又五日始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