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
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
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
品讀元稹《遣悲懷》三首之第一首,對詩中人物〝黔婁〞,不甚了解,今上網找些資料筆記之。
黔婁(生卒年不詳),春秋戰國時魯國人(一說為齊國人),號黔婁子,諡號「康」。我國歷史上著名的隱士、道家人物。生活貧窮,死時衣不裹體。著有《黔婁子》。後人多以「黔婁」作為貧士的代稱。
黔婁從小飽讀詩書,專攻道家學說,曾著書四篇,取名叫《黔婁子》。此書旨在闡揚道家法理,由伏羲氏憑天降河圖神龜顯示八卦之數,而研究天地生成的道理,重在從天地運行的氣教,來求得宇宙變化的理教。認為:先天而生其性,後天而成其質,從無形而生有形,為一切事物生成演化的步驟。並以陰陽相感,天人合一的原理來說明天地之間先有陰陽,有陰陽則再有感應,有感應則有變化,有變化再有感應,如此循環激盪,變化無窮,以此洞悉古今萬事萬物生克輔消之道,闡明了“常的無定便是變,變的有定就是常”的道理,從小處說既可驗證人的“變態心理”,更可驗證人的“常態行為”。從大處說又可以預知和驗證一個國家的興替。
魯恭公曾聘為相,齊威王請為卿,皆被其拒絕。後與妻隱居於濟之南山(今濟南千佛山),鑿石為洞,終年不下,儘管家徒四壁,然而卻勵志苦節,安貧樂道,潔身一世的端正品行為世人稱頌。
黔婁去世時,家窮無棺殮葬,只能用被子蓋著。而被子因長度不夠,頭與足不得覆蓋,曾子前去弔唁看到十分不忍,建議將被子斜蓋,則頭足皆可覆蓋。黔婁夫人答道:「斜之有餘,不若正之不足,先生生而不斜,死而斜之,這會違背先生的生前意願的。」
曾子又問,將以何字為黔婁之諡號。黔婁妻答覆〝康〞字。曾子不解何以以此字為其諡號,黔婁妻道:「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求仁而得仁,求義而得義,以『康』為諡。」
曾子聽後,感嘆道:「只有這樣優秀的男人,才有這樣優秀的妻子啊!天下婦人之知夫君能如黔婁妻者,有幾人歟?」
黔婁雖出身貧寒家庭,其夫人施良娣卻是貴族出身,知書達禮,秀外慧中。她的父親官居“太祝”(為帝王家掌管鬼神祭祀的官職),與太宗、卜正、太史同列《周禮》中的春官。
陶淵明《詠貧士》:「安貧守賤者,自古有黔婁。好爵吾不榮,厚饋吾不酬。一旦壽命盡,弊服仍不周。豈不知其極,非道故無憂。從來將千載,未復見斯儔。朝與仁義生,夕死復何求。」
後人頌曰:黔婁既死,妻獨主喪,曾子吊焉,布衣褐衾,安賤甘淡,不求豐美,屍不揜蔽,猶謚曰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