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蘇軾《自題金山畫像》

上週五聆聽馬叔禮老師中華之巔文化講座,是蘇東坡的最後一講。回顧鳳山長青學苑陳玉燕老師對大文豪的創作選讀甚多,今又憶起遂筆記之。

蘇軾《自題金山畫像》,係大赦北歸途經鎮江金山寺時,看到一幅李公麟為自己的畫像,他彷彿覺察到生命走到了盡頭,回望一生軌跡,細數功績事業,一時間感慨萬千,遂作此六言詩。詩曰: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黃州、惠州、儋州,這三個地方,是蘇軾仕途的低谷,而就是在這裡,大文豪發揮了人性的光輝,豁達的性格,使他成為世人心中最鍾愛的蘇東坡。馬叔禮老師常說若要以一人代表宋朝,那就是蘇東坡。

回溯蘇軾三次被朝廷所貶,為何被貶?馬叔禮老師與陳玉燕老師都說得很詳細,今簡述筆記之:

第一次被貶黃州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何正臣彈劾蘇軾在謝恩表中諷刺朝政,蘇軾被捕入獄三個多月(史稱烏台詩案),飽受凌辱,獲釋後被授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

第二次被貶惠州

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蘇軾時任禮部尚書被派任定州,定州與契丹相鄰,在忙於定州事務時,朝廷又發生政爭,胞弟蘇轍因為反對哲宗的一些做法,被貶官,蘇軾被牽連,貶去英州任知州,結果還沒走到英州,聖旨到,要他去更遠的惠州出任寧遠軍節度副使。

第三次被貶儋州

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 朝廷再度發生政爭,凡曾被高太后重用、反對新黨的人再次被貶,蘇軾在列,被貶到「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的儋州(海南島) 崖州(海南島北部)司戶參軍。馬老師說:在宋朝,放逐儋州是僅次於“滿門抄斬”的刑罰。

元符三年五月,宋徽宗即位後,朝廷頒行大赦,蘇軾得以復任朝奉郎,六月度嶺北歸。翌年(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在常州病故,卒年66歲。

 

◎附記

 
品讀蘇軾《自題金山畫像》
回顧選讀詩詞欣賞課,陳玉燕老師講授蘇軾專輯時,曾講述如下:

蘇軾被貶海南,心灰意冷,甚至已做好死的準備。在寫給友人的信中說:「某垂老投荒,無復生還之望。春與長子邁訣,已處置後事矣。今到海南,首當做棺,次便做墓。乃留手疏與諸子,死則葬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亦乃東坡之家風也。」

紹聖四年六月十一日,蘇軾與蘇轍訣別、登舟渡海,面對茫茫大海,想到此去與家人生離死別將客死蠻荒之地,不禁發出「此生當安歸,四顧真途窮」之嘆。三年後,哲宗駕崩,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蘇軾獲赦結束海南流放生活,於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渡海北歸,是夜寫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心得

蘇軾以被流放到海南島的經歷,遇赦北歸,表現出九死不恨的出世態度,堅定自信,曠達豪放的襟懷。

面對困境,我們要竭力找出問題,以超越世俗的態度接受它、克服它,必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