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中庸」

鳳山長青學苑  週四班《經典看人生》講義

授課老師 徐錦文

 

壹、前言

 

中庸的由來

《史記.孔門世家》記載:

曰:文王困於羑里作《周易》;祖君屈於陳蔡作《春秋》;吾困於宋,可無作乎?於是撰《中庸》之書49篇。

 

中庸的出處:

中庸原記載於《小戴禮記》中第31篇,大學則為第42篇。

南宋淳熙16(1189),朱熹夫子將《中庸》從〈禮記〉中獨立出來,將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合併同列為四書,此書遂大行於世,至今受到學子誦讀。

 

四書補註備旨作者及特色:

一、作者:明朝.鄧林   重校與增訂:清.杜起元

二、特色:

1.以朱熹夫子的四書集注為藍本,將中庸33章逐章、逐節、逐句、逐字闡述經書的要旨,將聖人的哲思梳理得脈絡清晰明白,使讀者能夠領悟儒家思想的系統脈絡。

2.每章節除有作者之註解講述外,皆有附註朱子之註解,其大意不離朱子之言。

 

 

貳  作者簡介

 

孔伋,字子思,出生於魯哀公12年(前483年),戰國初期魯國人,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有「述聖」之稱,為孔子的孫子,孔鯉的兒子,曾受業於曾子。

 

子思得曾子傳授心法,擔心年久日深,降本流末,所傳的心法變質,遺誤眾生,故著作《中庸》,將孔門一貫心法奧旨記載下來,以為後世作個準繩。

 

子思繼承了孔子的思想並發揮之,將中庸作為孔學之核心,以“中”、“和”為最根本法則,又將“誠”作為宇宙之本體,遂將天、人、物合而為一。

 

子思卒於魯穆公13(402),享年82歲。宋代,徽宗封孔伋為「沂水侯」。元代,文宗封「沂國述聖公」。明代,世宗封「述聖公」;後人因此稱孔伋為「述聖」,與「復聖」顏回、「宗聖」曾參、「亞聖」孟軻並稱四聖。

 

子思一生以弘揚孔子學說為志,遊學於魯、宋、衛之間。秉持家法、恪遵祖憲,一生正直耿介,宣揚禮樂教化,雖處貧而不易其志。

 

 

 

 

 

 

 

 

參  孔門心法

最極致與清楚闡釋的經典

中庸

 

何謂中庸?

不偏之謂「中」中字就是

不易之謂「庸」庸字就是

〈宣聖〉人情而蔽其中,則偏;物慾而搖其中,則移。

無私心、私慾、偏斜的心,而是用自性中道、平等的。

如:天公正不偏私任何人、任何物,才能覆蓋、包容、雨潤天下萬物。

 

道體,天下之大本。天地萬物的本體、源頭、核心,萬物之樞紐。就是真如妙理,中道自性之處。

“中”在各教經典…

大學:明德。

釋云:正法眼藏、如是、方寸寶地、無縫塔、靈山塔等。

道謂:玄關竅、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宣聖孔夫子〉:

堯之「允執厥中」;

舜之「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皆中庸也!

自性統四端(仁義禮智信)而兼萬善,舜之「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可以平治天下,可以成就聖人。

 

自古以來,聖帝明王,授受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經惟一,允執厥中。」堯以授舜,而後舜又傳禹,歷經無數古聖先賢,一脈相傳,輾轉傳承至今,始大開普渡於世。

所以子思著作《中庸》,正是闡揚這聖道心法的奧秘。

 

。乃真常不變的德行,本之具足的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來做人處事。

“庸”平庸、平常,至平而不奇特,至常而不會改變,是天下間的定理。

 

孟子告子篇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四端之心的中庸之道,人皆有之。

 

中庸之道~孔門傳授的心法;是一個最極致的圓滿圓教

=不偏不倚之道

=無私心、無私慾、不偏激

=不投機、不心機對付人

=不計較、不比較、誠懇善待人

=仁義禮智信的處世之道

=良心應事的率性之道

 

 

 

 

 

 

 

 

 

 

  中庸補註備旨

 

中庸補註備旨33119

天命章

1.天命節2.道也節3.莫見節4.喜怒節5.致中節

仲尼章

1.仲尼節2.君子節

中庸章

 

道之章

1.道之節2.人莫節

道其章

 

舜其章

 

人皆章

 

回之章

 

天下章

 

子路章

1.子路節2.南方節3.寬柔節4.袵金節5.和而節

十一

素隱章

1.素隱節2.遵道節3.依乎節

十二

費隱章

1.費隱節2.夫婦節3.鳶飛節4.造端節

十三

道不章

1.道不節2.伐柯節3.忠恕節4.道四節

十四

素位章

1.素位節2.素富節3.在上節4.射有節

十五

辟如章

1.辟如節2.妻子節3.父母節

十六

鬼神章

1.鬼神節2.視之節3.使天節4.神之節5.夫微節

十七

大孝章

1.大孝節2.大德節3.天之節4.嘉樂節5.受命節

十八

無憂章

1.無憂節2.武王節3.末受節

十九

達孝章

1.達孝節2.夫孝節3.春秋節4.宗廟節5.踐其節6.郊社節

二十

哀公章

1.哀公節2.文武節3.人道節4.故為節5.仁者節6.故君節7.天下節8.或生節9.好學節10.知斯節11.凡為節12.修身節13.齊名節14.凡為節15.凡事節16.在下節17.誡者節18.博學節19.有弗節20.果能節

二一

自誡章

 

二二

唯天章

 

二三

其次章

 

二四

前知章

 

二五

自成章

1.自成節2.物之節3.非自節

二六

故至章

1.故至節2.不息節3.徵則節4.博厚節5.配地節6.如此節7.天地節8.博也節9.今夫節10.維天節

二七

大哉章

1.大哉節2.洋洋節3.優優節4.待其節5.故曰節6.尊德節7.居上節

二八

愚而章

1.愚而節2.非天節3.今天節4.雖有節5.吾說節

二九

天王章

1.天王節2.上焉節3.本諸節4.知天節5.動而節6.在彼節

三十

祖述章

1.祖述節2.辟如節3.萬物節

三一

至聖章

1.至聖節2.溥博節3.如天節4.聲名節

三二

至誠章

1.至誠節2. 肫肫節3.苟不節

三三

衣錦章

1.衣錦節2.潛伏節3.相在節4.奏假節5.不顯節6.予懷節

 

一、天命章~論天命與大道

 

中庸一開始天命之謂性,點出了人類(本性)的根源,皆源自於天。

1.天命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2.道也節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3.莫見節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4.喜怒節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5.致中節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庸的三綱領~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開宗明義 告訴世人

1.人皆有自性(靈性)

2.萬物眾生的根本

3.人類靈性的根源

4.本來面目

 

※天命之謂性自性來自於天,回天之路,即是須找到真善美的自性。

※所以,率性之謂道遵循著自性,本之具足的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來做人處事,即真道。(率性任意妄為);聖人告訴世人,如何在五濁迷亂的世俗中不被汙染,就是要靠修道的教化了。

※修道之謂教按照“道”的原則來修,叫做“教”。將習氣,時刻地檢討反省,乃至除去貪心、瞋心、癡心、慢心、疑心,破除執著妄想,這就是教。

 

中庸三綱領

三綱領

天命之謂性

明德

上天所賦予

率性之謂道

明明德

循天理良心而行

修道之謂教

體用合一

作新民

教化世人使之明理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這個率性的道,是片刻也不能夠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就不是道了。

 

道與人之緊密關係

1.道創造宇宙萬物,無道就無法存活。

 《清淨經》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

  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2.道在自身(靈性)人沒有靈性 只剩屍體 是活不了的

  道就在我們自身,我們卻不自知,即~最殊勝的佛性,這

  個佛性,更是成佛的關鍵。

3.行在日常

  用天理良心來做事,沒有天理的心,做的事就是虛假的,

  都不是道了。故,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可離,非道也!

Ex:今天做了喪天害理的事情。

Ex:今天不用空氣來呼吸,是活不了。

Ex:同情慈悲的心,不需向別人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1.君子在沒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謹慎。

2.在沒有人聽到的地方,更是惶恐畏懼。

 

莫健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1. 不論任何隱或微之,行為或念頭,皆會在自己的心所顯現, 皆無法逃過我們自己的良心。

2.故君子當戰戰兢兢,特別謹慎。

3.無人應不欺暗室,一切作為,不愧對天地良心,自警自誡,

  坦然無畏的心志。

正直剛大之浩然正氣,自然成為心底功夫。

 

慎獨,之於他人是坦蕩,之於自己,則是心安。一個表裏如一的人,事無不可對人言,就少有愧疚、猜疑、顧忌等種種陰暗,心中自然綠意盎然,步步花開。

 

儒家最重視的修行工夫~慎獨

 

                慎獨()

         

    自己的念頭

一個人的獨處

    光明磊落

戰戰兢兢

    不做妄念 不做妄想

無不可告人之行為

    表裡如一 無自欺

 

 

聖人曾夫子:「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吾日三省吾身”。聖人勉勵世人,當以“慎獨”自我要求、自我惕勵、學做君子。

Ex:顏夫子“得一善而拳拳服膺”。

    孔夫子七十而“隨心所欲 不逾矩”。

 

自性的本來面目~

 

喜怒哀樂之未發 謂之中~在一個人還沒有發出喜怒哀樂的情感時,心中是平靜淡然,沒有偏頗、分別與妄想心,所以叫做“中”。

 

(六祖壇經)不思善、不思惡,才是本來面目。亦云「無念」於諸境上心不染。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

※當下不假思索之心,即為本性最為純真的心,不執著事物的分別之中。

(孟子)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所以道場說,平心靜氣,最吉祥。平心靜氣才能契入真道,才能恢復本性之自然,才能生出真智慧。將這一念心善自保持,就能契悟真正的道。

 

發而皆中節 謂之和

※但人受到大環境的影響,而有喜怒哀樂的情緒…

Ex:老婆()外遇、別人事情擺爛或不做事、升官、得重病

但情感抒發出來,需符合常理,和諧有節度(節制),這就叫做“和”。

 

※呂純陽祖師:『喜怒哀樂』者,情也,其未發前是中正不偏之本性,故謂之『中』,則天命之性也。發而皆中節:

當喜而喜,喜而不過(超過長度、驕傲自滿、忘形)

當怒而怒,怒而不憤(發洩怨恨、就事論事)

當哀而哀,哀而不傷(喪志、傷到心)

當樂而樂,樂而不淫(邪亂、失禮)

故謂之『和』,則『率性之道』也!

 

發而中節

Ex:愛不到對方就自殺。

    詛罵對方,甚至傷害對方。

    氣不平就大小聲。

    在背後搞小動作。

    發脾氣考倒別人。

修道與辦道是一體的,不可分割的。

人人都朝中和努力學習,大家心平氣和,社會自然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了。

宣聖:由擇善固執而進於無所執也,(ex:從戰戰兢兢的擇善固執)到隨心所欲不逾矩。

Ex:不是強忍~沒有氣,何需忍耐。

Ex:耶穌說當別人打你左臉的時候,你要把右臉給他打。

Ex:金剛經*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

    波羅蜜。

 

中和= 佛法的

不要落入善的觀念;不要落入惡的觀念;不要落入相對待、相對立的心,就在當下就是自己原來的佛性。亦是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到也

“中”是人人都有的中道本性;

“和”乃天下人修持回復自性光明,所應遵循的原則。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1. 每個人依循中和之道行事,各按其職,素位而行,達到大
  2.  
  3. 天人合一的境界,自然人間和諧,世界大同,天地萬物自
  4.  

相反的

人若沒照天理,天就沒照甲子。

人如果不按天理做人處事,那麼老天爺也不會保佑,天災人禍也會隨處可見了。

Ex:弒父母、戰爭、生病(身心靈是合一的)、土石流、地球

    暖化。

 

 

二、仲尼章~君子與小人

 

()仲尼節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1.宣聖:中庸,即自性之道,一以貫之之道也。

※君子所作所為都是以天理良心(忠孝節義、真理大道)為依歸,不被外物所擺佈。

2.宣聖:以食色為性,以物欲為主,徇物忘真,肆情忘本。

※小人反中庸~小人心無所主,隨外物七情六慾,貪嗔癡所擺佈,迷失了真我。

 

()君子節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1. 宣聖:時時,事事,永守其中(中庸者,止於至善而入於
  2.  

2.小人追求外物,逞私縱慾,不在乎自己的良心,無所顧忌。

3.所以聖人云:「有我則小、無我則大;有我則凡、無我則

  聖。」

 

 

三、中庸章~論中庸之道 其不行矣夫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孔夫子感嘆:中庸之德,如此至大至善,可惜人們很少能持久的去力行中庸之道(率性之道)

 

 

四、

道之章

論中庸之道 為何不行矣

五、

道其章

道之章

 

()道之節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

※我知道,中庸之道無法實行於天下,因為聰明之人,認為中庸之道太平常,不肯去實行。而一般凡夫,不明事理的人,卻認為中庸之道,太過深奧,恐怕能力不夠,所以不敢去實行。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大道不能普傳於天下,我知道它的原因,有才華有能力的人,以為大道太平凡了,所以不肯講給別人聽,一般的凡夫,沒有才華能幹的人,認為中庸之道太過深奧,沒有能力去宏揚。

 

()人莫節

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這好像每一個人,都須要飲食,卻很少人能夠真正知道其中的味道。

道其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本章是至聖先師孔子,感嘆大中至正的聖道,因為天時未至,暫時不能推行之於天下的原因。

 

 

六、舜其章~讚揚舜 行中庸之道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

1.好問(即好學):舜能合天下之知,以為一人之知,知之所

  以愈大,是舜成為大智的原因。

2.好察邇言:能明辨是非,把真理宏揚於天下,這是的境

  界。

3.舜心胸廣大,能容下別人的錯和惡,但也不放縱為非作歹

  的人。能宣揚別人的善舉,鼓勵大家一起學習。

4.用無私的率性中道,施政於民,這就是舜之所以成為聖人

  的緣故吧!

 

 

七、人皆章~孔子的謙虛之德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孔子聖人云:人人皆曰,我是聖人,我很有智慧,但,我還有很多地方智慧不明,需要學習之處,面對抉擇時,仍無法時時以中庸自處。

人人都自認自己聰明~然而被趕入陷阱裏,也不知道及早躲避。人人都自誇自己聰明~然而明知中庸之道很好,但是卻無法堅守中庸之道。

一般人理智受到情緒、慾念的牽引,不能時時處在清明(明明德)的狀態中,應對事情也是隨著當時心情的好壞做決定,事後更不知反省。

心中有貪~明知道有陷阱,也不願腳踏實地

ex:找工作、投資、買東西、做事情、職場遲到有早退…

心中有瞋恨

ex:容不下一口氣(為了出氣,還是為了成全他)

從儒家經典中~聖人孔子

談到堯舜就是讚揚與學習

談到顏回就是肯定其德行

談到自己就是謙虛自處

Ex:論語述而篇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

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Ex(中庸13)孔夫子的謙虛之德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

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

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

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

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八、回之章~讚揚顏回行中庸之道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顏回得一善即拳拳服膺,誠心抱守,執固其中,不曾亦不敢遺忘,謹言慎行,戒慎恐懼。

顏夫子擇乎中庸,拳拳服膺,而成就聖人【復聖】。

復聖~取其《易經‧復卦》之義,表顏夫子之德行。

 

 

九、天下章~感嘆中庸難行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天下國家雖難以治理,卻還是可以管理得很太平;高官厚祿雖然很高貴,卻有人辭謝不做;雪亮刀刃雖然很鋒利,卻還是有人無畏的踏過去;中庸的道理,看起來很平常,卻很不容易做到理想的地步。

「得天下、辭爵祿、蹈白刃」看似困難,卻常有人做到;

「中庸之道」看似容易,做到的人卻不多。

 

 

十、子路章~談中庸之強

 

()子路節

子路問「強」

子路是一個好強的人,也因此會問這種問題;相對顏回問的問題,大都偏向德行的問題。

 

()南方節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

孔子說:「你問的是南方人所謂的“強”?還是北方人所謂的“強”?還是你自己以為的“強”?」

 

 ()寬柔節

「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

用寬容柔順,教誨別人,有人橫逆對待,直接容受,而不去回報,這是南方人所認為的“強”者;雖不是真強,但不失為忠厚之君子。

 

()袵金節

「袵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

逞血氣之勇去和別人拼命打鬥,就算死了也不害怕,這是北方人所認為的“強”者;就是屬於這類型。

孔子曰:「南方的柔、北方的剛,均有過與不及,尚不是中庸之道。」

 

()和而節

「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致死不變,強哉矯!」

真正有修養,有道德的君子:

  1. 平時待人和氣,但是堅守善道卻不同流合污,這是第一種
  2.  

2.守住中庸之道,中立而不偏不倚,這是第二種強中的真強。

3.當國家有道太平時,(在自己飛黃騰達時)並未改變自己的

  操守,這是第三種強中的真強。

  1. 當國家紛亂無道時(在自己困頓、貧窮或遇考驗時),即使
  2.  

修辦道者,要立定志向,守中庸之道,內以變化氣質,外  以行道來移風易俗,堅持一輩子修辦道,直至回天,此乃修道者之真強。

 

 

十一、素隱章~談子不語怪力亂神

 

三教聖人,是不語怪異之事。所有聖人的經典,皆不教世人學習法術神通或偏離正道的道理。

現今常有自稱其為某神佛降世,是一代宗師,傳經說法,救災解厄,治病超拔祖先,收徒斂財,皆須小心。

 

()素隱節

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

喜歡追求人所不知的異端,以及詭異的行徑來炫耀,讓後世的人來稱讚或記載流傳,但是我絕不會這樣做的。

 

()遵道節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

聖人不走旁門外道,更不教眾生如何用異端求福避劫,而是教眾生從根本下手的自性真道,成就千秋萬世。

※遵“道”=聖聖相傳之道=自性真道

 

()依乎節

「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1.君子依照大道去做,然而走到半路就放棄改變志節,我是

  絕不可能如此的。

2.君子依照大道而行,即使終身不被重用也不後悔,這只有

  聖人才能作得到的。

  故子不語怪力亂神

 

 

十二、費隱章~論中庸之道充塞於天地之間

 

()費隱節

「君子之道,費而隱。」

君子所行的中庸之道,廣大遍周一切,甚至包含了人之所不見的一切。

※費:廣大遍周一切~近自日用居室之道理,遠而至天地之

      理,成就聖賢之道,無所不包。

※隱:隱於人所不見一切~如天命,自性,鬼神之道…

 

()夫婦節

「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

1.一般沒有特別在修行的一般男女,也能去學習與實行。

2.但中庸之道的極至之處,雖然是聖人,也有不能做到的地

  方。

3.天地雖然至大至公了,可是人們還是會怨天恨地,會覺得

  有所遺憾不公的地方。

  1. 君子的中庸之道,無形無象充塞於天地之間,甚至比天地
  2.  

5.無論它的小,退藏於密,小到無人可以戳破它。

 

()鴛飛節

詩云:「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

《詩經》上說:「鳶鳥飛在天上,魚潛入深淵。」說明大道充塞於宇宙萬物(天上的鳥與地上的魚,說明天地萬物都有道)

 

()造端節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君子所履行的中庸之道,開始於日用尋常的細微小事,行至極至時,卻充塞在天地間。

君子之~君子所學習的道真理大道、中庸之道。

費而隱~充塞於天地萬物間,至廣至極(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十三、道不章~論道不遠人

 

()道不節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孔子說:「中庸之道在自身,身外無道;可是有些人的所做所為卻常背離大道,甚至身外找道,這都不能算是修道。」

身外求道,永無解脫之日!

六祖壇經:「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伐柯節

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1.詩經有云:『拿著斧頭砍木頭來做木柄!木柄要修成怎樣

  的大小?它的樣品不在遠方,就在手握的木柄這兒!』

2.把兩根木頭靠近,斜著眼看,只要差一點點都可以看得很

  清楚,就會覺得差很多。

宣聖:「伐柯之詩,夫道近在己身,密在己心,可謂遠乎?」

  聖人告訴世人,拿斧頭,削斧柄,其實道就在自身,何必

  外邊去找道呢?

3.君子以身作則,修養自己,方能感化別人(修身感化別人)

  •  

顏淵問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論語‧子路篇)

 

()忠恕節

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1.…中心

2.…無過與不及的心

3.…即至誠無欺之心

1.…如心…將心比心

2.…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3.…有所不得 反求諸己(反省)

忠恕之道: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

不願別人加在自己身上的事,便不要加在他人身上。

要克己

復於禮

天下歸仁全在己

要成人

須正己

己欲立而人亦立

己欲德

人洞悉

方守中庸不偏倚

中庸不偏不倚之道,亦是忠恕之道

 

()道四節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君子有四件合乎中庸之道的事要去做,我(孔丘)卻沒有一件有完全做到的。

一是

我要求我兒子所要盡到的孝道,同樣的,自己也拿來事奉我的父親,我並沒有全部做到。

二是

我要求下屬應該怎樣事俸我,同樣的,自己也拿來事俸我的長官,我也沒有完全做到。

三是

我要求弟妹們應該做到的孝悌之道,同樣的,自己也拿來侍奉我的兄長,我並沒有完全做到。

四是

我要求朋友應該做到的誠信之道,同樣的,自己也拿來對待我的朋友,這點我也沒有完全做到。

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

這些日用倫常的落實~事父盡孝、事君盡忠、事兄盡悌、朋友先交以信。發現哪裡做得不夠好,做不到的地方,不敢不盡力去做。

宣聖:君子之道,皆重在立身處世,庸言庸行,非關身外者也。

孔子勉勵世人,中庸之道在生活中的落實,強調人道圓滿,天道自然成。

※有餘,不敢盡~凡事皆留餘地給人家

【留三分餘地與人】~濟公活佛慈訓

知人不必言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

留些口德與己

責人不必荷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

留些肚量與己

才能不必傲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

留些內涵與己

鋒芒不必露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

留些深歛與己

有功不必邀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

留些謙讓與己

得理不必搶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

留些寬和與己

※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君子當以身示道,言行合一,忠厚誠實,切勿虛心假意。

 

 

十四、素位章~論中庸之道的落實 素位而行

 

中庸之道如何落實~聖人擔心世人以為中庸難以做到,而不願去做,所以具體告訴世人,如何落實。

 

()素位節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

君子只依現在環境,盡力做該做的事,不會去想那環境以外的事。

1.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2.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君子不做非分之事,一不作非分之想

Ex:現在自己的腳色?自己的本分是什麼?

 

(二)素富節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問題一

何謂“素富貴行乎富貴”?聖人眼中,富貴之人,對社會、對自己,應盡的本份是什麼?

答:

富貴人的本份是兼善天下。孚聖云:富扶人危,貴懷民困,此乃富貴之道也。

此即是,為什麼因果報應是讓佈施之人,更有錢。因為上天要讓行善之人,更有錢,更有能力,為的就是要鼓勵他們幫助更多的人。

問題二

聖人眼中,什麼人才是真正富貴之人?

答:

有能力幫助眾生,成就富貴者,而且是千秋萬世的富貴。

孚聖云:君子視富貴者,以道成天上,名留人間,為富貴者。

Ex:觀音菩薩

Ex:能渡化眾生的我們

問題三

素貧賤行乎貧賤,貧賤之人的本份,又是什麼?

答:

貧賤之人的本份是獨善其身。保持個人的修養與節操,而不下流合汙。

問題四

聖人眼中,真正“貧賤之人”?

答:

孚聖云:「以道之不行,道之不明為貧賤。」

問題五

何謂“素夷狄行乎夷狄”?

答:

夷狄=無禮義教化之地與人。也要心存禮義教化(言忠信、行篤敬),化夷狄之禮義。

Ex:我們周遭之人不講信用…

問題六

何謂“素患難行乎患難”?

答:

在艱困環境下,內心也該正向光明,行事柔順的處事,讓事情圓滿。

 

(三)在上節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1. 處在較高的職位上,不會欺侮下屬;處在較低的職位,也
  2.  
  3. 凡事往自己的自性良知來反求(格物致知),而不去阿諛諂
  4.  
  5. 不埋怨上天,也不怨恨別人、歸罪他人。所以,君子堅守
  6.  
  7. 沒有修道的小人,違反中庸之道,行為冒險妄求,希望得
  8.  

 

(四)居易節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

1.子思曾周遊講學,到過宋、衛兩國,得到君王的尊重。

2.但子思在從政的時候,秉持儒家「以道事君」用真理大道

  理念為國君諫言,堅守道義而不在意是否會因此觸怒國君

3.他闡述高官厚祿,不足以釣餌君子。

  痛斥阿諛求榮的不當,惟德高和寡,未能見容於世。

※行險以徼幸~小人心存妄想,只知道羨慕,甚至嫉妒別人,

  不惜採取一切手段向上爬,結果深深地陷入無休無止的勾

  心鬥角和無盡的煩惱之中,迷失了本性。

Ex:用飼料油取代食用油

 

(五)射有節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孔子說:「射箭很像君子修身的道理,射不到靶心不能怪靶子不正,要怪自己的技術不好。」

※《孟子‧離婁章句》行有不得者,反求諸己。

君子按照自己的身分和處境,做好自己份內的所有工作,一切要求自己,不埋怨別人。這是順從天命而率性,亦是中庸之道的落實。

 

 

十五、辟如章~論君子之道 須從近身做起

 

()辟如節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君子之道,必從近處開始,低處起步。從日用倫常開始,修身齊家行孝悌之道,而後推己己人,乃至治國平天下。

 

()妻子節

詩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室家,樂爾妻帑。」

「妻子兒女,每個人都非常歡喜和好,就像彈奏琴瑟一樣的協調,奏出美妙溫馨的樂章,兄弟之間和睦融洽,大家都能和氣而歡樂,這樣就會使家庭和睦,妻子兒女也能得到快樂幸福。」

 

()父母節

子曰:「父母其順矣乎。」

孔子讀了詩經上所說的話,讚美道:「如果有這麼美滿快的家庭,做父母的,自然會很順心快樂的。」

 

 

十六、鬼神章~孔子談鬼神

 

()鬼神節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

1.鬼神之靈妙,真是太偉大了。

2.鬼神不僅存在,而且應該以更恭敬的心來面對鬼神。

 

()視之節

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

  1. 人之一切言行心念語氣場,皆與天地鬼神相接(互有感應)
  2.  
  3. 我們雖然看不見聽不見鬼神,但我們的心念與作為,天地
  4.  

3.所以我們怎可不敬畏天地?怎能不慎獨呢???

 

()使天節

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1.(鬼神)祂能使天下的人端正身心,齋戒沐浴,穿著整齊去

  祭祀禮拜。

2.鬼神的靈氣好像到處存在,好像在自己的頭上,又好像在

  •  

※洋洋乎:到處充滿,使人敬畏奉承。

宣聖:閒居之日,十目十手,戰兢自持,敬慎之切。

佛經有云:「人所作善惡,有四神知之,

一者~地神知之;

二者~天神知之;

三者~旁人知之;

四者~自意知之。」

 

()神之節

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1. 詩經說:神的降臨,是不可以測度的,又怎麼可以褻瀆不
  2.  
  3. 不論祭祀,或是做任何事,都應以慎獨的心態來面對,才
  4.  

 

()夫婦節

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揜,如此夫!

  1. 看不見聽不見鬼神(既微又隱的鬼神),卻與我們的心念與
  2.  
  3. 所以人要真實在,正大光明不可掩蔽做見不得的事,如
  4.  

大學: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ㄧㄢˇ)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

 

 

十七、大孝章~談大孝(表非常人之孝)

 

舜之大孝~24孝之首(孝為眾德之基、百善孝為先)

舜事親極孝。

舜的父親瞽叟是個盲人,舜的後母與弟弟象(同父異母)常百般刁難他,甚至常常找機會加害他,有時讓他差點喪失了性命,舜還是很孝順父母、照顧弟弟,沒有任何怨言並且獨力挑起全家經濟的重責大任。

12歲時,他就以大孝而聲名遠播,賢明的堯帝在尋找繼位人選時,還親自考驗了舜,又讓他的九個兒子和舜相互往來,從旁觀察舜怎樣待人處事,還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為妻,最後,堯認為舜有高尚的德行和非凡的智慧,於是將帝位與天命一起傳給了舜。

這也是歷史上有名的禪讓政治。

(論語堯曰篇)

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天之曆數~上天的意旨,天命的運轉

※允執其中~要用至誠的心,來固守中道

※天祿~天命與帝位

 

()大孝節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1. 舜極孝順,論他的德行,已經達到聖人的境界;論他的尊
  2.  

2.舜以大孝而成聖人,並成其大德而後獲福=...保。

3.舜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

  保之。

 

()大德節

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因此大德之人,必能得到最尊貴的地位、俸祿、名聲與壽命>>千秋萬世的天爵。

Ex:顏夫子表面上窮困潦倒,實際上成就…

何謂“壽”~大德者必得其壽?為何有人說好人不長命?

孔子成就了至聖先師,流傳千秋萬世,道成天上,名留人間,壽與天齊,後世更建立宗廟來祭祀他。

孔子得其位,得其祿

元朝

元成宗(1307)

大成至聖文宣王

明朝

明世宗(1530)

至聖先師

清朝

清世祖(1645)

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清世祖(1657)

至聖先師

中華民國

國民政府(1935)

大成至聖先師

子思    歷代褒揚表

宋徽宗

崇寧元年追封

沂水侯

元文宗

至順元年追封

沂國述聖公

明世宗

         

述聖公

 

()天之節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

  1. 所以上天生養萬物,一定會依照他的作為,來厚待他
  2. 把最適合的賜給他)
  3. 肯真心下工夫的,上天就培養他、造就他。如果作賤自己,
  4.  

※上天默默中以賞善罰惡

 

讓善者得到鼓勵

繼續努力再更好

讓惡者得到教訓

不敢再繼續為惡

相信上天,一切會有最好的安排。

 

()嘉樂節

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詩經大雅篇上說:樂道的君子,有光明的德性感化人民,自然能得到上天賜與的天命,並保佑他。

 

()受命節

「故大德者必受命。」

所以有大德的人,一定能得授上天賜予不可思議的天命

(如:明師、聖賢、點傳師、講師 、辦事人員)

老前人、前人,正是有德者必受命最佳的印證。

 

 

十八、無憂章~盡中庸之道方能無憂

 

武王推行聖道方能無憂

武王下順民意,上體天意,推翻暴政紂王,繼承曾祖、祖父、父親的基業,推行聖道,德澤淵遠流長,最後道成天上,名留人間,享受萬年香火。

 

()無憂節

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

 

()武王節

武王續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末受節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十九、達孝章~談真正的盡孝

 

()達孝節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

()夫孝節

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春秋節

春秋,脩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

武王、周公二位聖人,天下人都稱讚他們能善盡孝道的原因?原因有二:

其一、是他們能繼承先人的志向。

其二、是能完成先人的事業。

以及他們制禮作樂,繼承先人的基業,完成先人未竟的德業,為千秋萬世立下典範。

 

()宗廟節

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

談宗廟祭祀祖先的禮儀

使參加祭典的人,以長幼輩份而定左右的排列順序,以明倫常先後次序,以達到親親(敬老尊賢的美德)

 

()踐其節

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1.「踐其位,行其禮」:

  很恭敬的走到祖宗神位的前面,再行祖先所留傳下來的祭

  祀禮節,是要我們追思先王的志業,奉行先王所流傳下來

  的聖道。

2.「敬其所尊」:

  尊敬先王所尊敬的,就是天、上帝、道、真理也。

3.「愛其所親」:

  即愛先王所愛的,是指愛文武百官、愛百姓、愛萬物。

4.「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當繼承先王之遺志,宏揚先王之聖德也。

 

()郊社節

「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 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本段言郊社之禮,祭祀事奉上帝,以報答天地養育的恩典。

進德修業的君子,如果能夠做到:

敬天地、禮神明、孝父母、率性修身、素位而行,則治理國家就如同看自己掌上的紋路,那樣清楚,易如反掌。

※禘嘗之義:宗廟的禮儀及意義。

 

 

二十、哀公章~談為政的重點在修身

 

()哀公節

哀公問政。

魯哀公問治國之道。

 

()文武節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

孔子說:「文王、武王治國的大道都記載在典冊上,當有文王、武王之君臣在位時,就可以施行他們的治國大道;若無文武之君臣,他們的治國大道也就止息了。」

(像文王武王一樣的施政者,加上良好的制度,政治自然會很快好起來)

 

()人道節

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

1.為政在人,用對了人,政治就能很快地推行。

2.也如同善盡土地地質的道理,就可以讓植物長得很快很好

3.政治的推行就可以像種植蒲葦一樣,很容易就有成就了。

 

()故為節

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1.所以處理國政,關鍵在得到執政的人才,要選取這樣的人

  ,首先要注重他的內在修養,而修身要合乎正道,修道要

  以「仁義」為依歸。

2.政策是死的,處理政治關鍵,在得到執政的人才。

  (是不是個賢德之人)

⦾2500多年前春秋戰國的封建時代,人是被分等級的國人.里人.野人與鄙人。

平民百姓是無受教育的機會,孔老夫子卻開啟了平民教育的先河,甚至提出了民主政治選賢與能的理想,孔子的智慧,真是令人讚嘆。

(難怪孔子不被當時的執政者所接受,因為執政者是最大利益獲得者)

 

()仁者節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1.所謂:就是愛人,當以行孝悌之道最為重要。

2.所謂義:就是做事當合於義理,當以尊敬賢德最為重要。

3.行孝悌之道,是有親疏遠近等級的。

※儒家(博愛思想)有親疏等級、有綱常倫理的愛。

ex:對媽媽與阿姨與鄰居阿姨,是有不同的禮節。

※墨家(兼愛思想)無親疏等級、無倫理的愛。

4.禮節之中尊敬賢德,也是有分等級的。

例如:

叩頭時>老母與每一位仙佛

佛堂之中座位與跪拜的位置>點傳師與講師與一般的道親

 

()故君節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1.所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2.想修身,不可以不懂得行孝悌之道(親其所親)

3.想要行孝悌之道,不可以不知曉人倫大道(覺悟自性良知的根源)

4.想要知曉人倫大道,不可不知道天地之真理。

 

()天下節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1. 天下人所應共同遵守的倫常大道有種,君臣、父子、夫婦、
  2.  

2.用來實行五種人倫的修養工夫則有三種:智仁勇。

3.智慧、仁德與大勇三種修養的功夫,是可以幫助自己達到

  與天並齊的德行,而這個功夫靠的就是一個字。

 

()或生節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談如何得到 知>好學近乎知

1.有的人生下來就很有智慧。

2.有的人經過學習以後才有智慧。

3.有的人要經過一番困頓、挫折後,才能累積智慧。

※只要願意努力去學習(聖賢之道),最後的結果都會是一樣,都可以得到

生而知之~六組惠能大師,在客棧聞客誦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頓悟。

學而知之~Ex

顏夫子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做到了不貳過。曾夫子吾日三省吾身。

問而知之~

阿難尊者:佛陀弟子多聞第一,集經時非阿難不可,但因

  槓高、驕傲故被迦葉尊者責難,而決心深修,終成第三代

  祖師。

子路、子貢困於陳蔡,被孔子責言:「君子固窮,小人窮

  斯濫矣。」「賜也,你志不廣,思不遠矣。」而省悟。

談如何得到 仁>力行近乎仁

4.有的人知道事情該做,便無勉強的馬上快樂的去做。

5.有的人是為了有好處,才會去做。

6.有的人必須費很大的力氣,努力後才去做。

7.只要願意去力行(聖賢之道),最後結果都會是一樣的。

每個人修辦道的因緣、祖德、環境、聰明才智都不一樣,只要願意努力付出,到最後結果都是一樣,都了愿成道回天了。

 

()好學節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1.只要願意努力去學習(聖賢之道),就可以得到大智了。

2.只要願意努力去力行(聖賢之道),就可以得到大仁了。

3.對自己有所不知、不及,或有不正、不足,能勇於認錯改

  進的,就接近大勇了。

 

()知斯節

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明白得到智仁勇的法則,就知道怎樣修養自身,知道怎樣管理百姓;知道怎樣管理百姓,就知道怎樣治理天下國家了。

          

每一位聖人要努力的目標(愿力)

孔子:天下治平、世界大同。

 

(十一)凡為節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凡治理天下國家有九個不變的法則:

1.修養身體

2.敬重賢德

3.重視孝悌倫理之道

4.敬重大臣

5.體恤小臣

6.愛民如子

7.勸勉百工

8.善待遠方來的人

9.感服各國諸侯

九經以修身為本,所謂本立而道生,若不修身,其他八經就很難做到,一旦身修了,以下的尊賢、親親、敬大臣、體群臣、子庶民、來百工、柔遠人、懷諸侯,自然水到渠成來歸順。

九經正是大學所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具體作法。

修身、尊賢、親親、敬大臣、體群臣、子庶民、來百工、柔遠人、懷諸侯。

 

(十二)修身節

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感。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九經的推展,能夠產生什麼成效?

1.身修了,自然能展現道的風範。

2.能敬重賢德,則能明辨是非善惡,而不意有缺失或困惑。

3.能行孝悌之道,則親族和睦,不容易有摩擦怨懟。

4.能敬重大臣,則國家大事的處理就能垂拱可治,不易迷亂。

5.體恤愛護小臣,則臣子會更盡心盡力的報答。

6.能夠愛民如子,百姓就會互相勸勉效忠為善。

7.能善待各行各業的工人,振興實業,國家的財貨就會充足。

8.能安撫善待遠方來的人,則四方的百姓就會心悅誠服來歸順

9.能用德性感召各國的諸侯,天下的百姓就沒有不感恩敬畏

  的了。

 

(十三)齊明節

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談如何做到九經

平日的言行舉止就要像齋戒時的心思純淨無雜一般,不合禮法的行為不要隨便妄為,即是修身。

聖人講述九經:首要功夫在修身

修身更具體的方法: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並且要做到身心清淨,外表端莊,非禮勿視、勿聽、勿言、勿動。

1.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

  遠離小人讒言、疏遠美色、輕賤利與財、重視尊貴的德行,

  賢人必樂為我所用,則能明辨是非,而達至不惑之效。

2.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

  能行孝悌之道人,在上位者應推尊其爵位、加厚他的俸祿

  、用公平正義的心看待他的好惡,這是勸勉親族間行孝悌

  之道的方法。(故 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

3.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

給他足夠的部屬讓他差使,好讓他完成較重大的國事

  這就是勸勉大臣的方法。(故 敬大臣則不眩)

待他以忠誠信實,並給他優厚足夠的俸祿,這是勸勉基層 

  官吏的方法。(故 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

4.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勸

  百工也。

  使民以時,薄收稅賦,這是勸勉百姓效忠的方法(故 子庶 

  民則百姓勸),每日考察,每月考核,給予工作相當的報酬

  與職務,這是勸勉百工認真工作的方法(故來百工則財用足)

5.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

  能善待遠方來的人與要離開的人,獎勵良善的、體恤能力

  差弱勢的人,就能安撫遠方來的人(故柔遠人則四方歸之)

6.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

  •  

  世系已斷絕的諸侯國幫他延續下來,政務廢弛的諸侯國幫

  他振興起來,有禍亂的諸侯國幫他平治,定時的朝貢聘問

  ,諸侯還國,王者以厚重之禮往報之。諸侯獻貢則收之以

  薄少,如此,則諸侯歸服(故 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總而言之,治理天下國家,雖然有九個法則,但是實行的功夫,卻只有一個不變的法則「誠」字。

 

(十四)凡為節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為天下國家有九經:

功用:

作法:

1.修身

道立

齋明盛服,非禮不動。

2.尊賢

不惑

去饞遠色,賤貨貴德。

3.親親

諸父昆弟不怒

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

4.敬大臣

不眩

官盛任使。

5.體群臣

士之報禮重

忠信重祿。

6.子庶民

百姓勸

時使薄歛。

7.來百工

財用足

日省月試,既稟稱事。

8.柔遠人

四方歸之

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

9.懷諸侯

天下畏之

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

 

 (十五)凡事節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1.不論做什麼事,若預先做準備,就容易成功。

2.相反的,如果沒有事先做準備,就容易失敗。

3.說話也是一樣,要事先思考再說出,才不會說錯話。

4.在事情做決定前,先有計畫,了解事情的前後次序,才不

  容易遇到困難。

5.做事以前,先確定方向,做好準備,才不會做了才後悔。

6.行道之前,事先計畫安排好,自然前途光明。

孚聖:言之前定曰德,有言未必有德,能以身作則,則又有何跲。事前定,以親民為事為前提也,縱處造次顛沛,以真理而移數運,則變困難為安詳。

行前定者,修身也;修身前定,曰覺性;道前定者,修道行道之人,需先窮理。

 

(十六)在下節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1.處在下位,得不到上級的信任,就無法治理人民。

2.要得到上級的信任有一定的方法,朋友都不信任你了,上

  級怎能信任你?

3.要得到朋友的信任有一定的方法,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了

  •  

4.孝順父母是有方法的,那就是要反省自身的舉動,如果沒

  •  

天下萬事的根本,在於“”,而誠是每個人本之俱足善良的天性。

 

(十七)誠者節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1. 至誠的人,是合於天之大道(誠者=聖人的境界)。努力修
  2. =努力修持而做到至誠)
  3. 誠者,不用勉強費力,不用思考,一舉一動從容自若都合
  4.  

3.誠之者也就是固守善道,擇善固執的人!

Ex:顏夫子:「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十八)博學節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談誠之者~ 如何擇善固執,讓自己達到至誠。

廣博的學習、詳細的求教、慎重的思考、明確的辨別、切實的實行。

 

(十九)有弗節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1. 除非不學,要學而沒有學會絕不放棄;除非不問,要問而
  2.  
  3. 別人學一遍就學會了的,我學他一百遍;別人學十回就學
  4.  

 

(二十)果能節

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果真能夠這樣做,即使是個笨人也會變聰明的;即使是個柔弱的人,也會變堅強。

 

 

二十一、自誠章~達乎至誠的關鍵在於自己

 

為基本主題,而至誠更是儒家修行最極致的境界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

兩者為何皆強調“自”?

自明學修辦道正是自明,修道辦道與成道,最後還是要自己下功夫。

1.努力讓自己用至誠展現自性本來的光明,乃率性之道。

2.努力讓自己修行與學習,而慢慢達到至誠,這正是修道的

  教化。*修道之謂教

Ex: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修道之謂教

3.以至誠展現自性原有的光明*成者無不明

用修道而達至誠*明則可以至誠矣

 

 

二十二、唯天章~談天下至誠(聖人)

 

為天下至誠,位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1. 唯有天下至誠(聖人),所作所為才能完全的合於天性(率性之謂道);能夠合於天性,才能善盡人倫之道;能善盡人倫之道,才能讓萬物各恢復其自然的天性。

※人倫之道ex:四維八德、三綱五常

2.可以補天地間萬物的變化與生長。

※贊:助及不及

至誠之人如何贊天地之化育

子曰:能奉三無私以勞天下

至誠之人能學習天地日月三無私的精神“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公心無私的為天下人服務,故能贊天地之化育,即可以與天地參矣!

天人合一的觀念

天對萬物的養育是公正無私,而且試運轉有恆,所以人也應當效法天的精神至誠無私、無妄與自強不息(至誠無息)的精神,這便是天人合一的主要意義。

 

 

第二十三、其次章~談致曲(賢人)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便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致曲:比聖人,次一等的賢人。

Ex:道場很多的點傳師

  1. 雖然沒有至高無上的志業,但是只要用心地在至誠下功夫
  2.  
  3. 德行能顯著後,就能發光照耀周遭人與物,就能感動周遭
  4.  
  5. 只有天下至誠的人,能做到化育萬物的地步。因此為天下
  6.  

為天下至誠唯能化

  1. 唯有至誠的真心,才能感化別人。讓人心甘情願地跟著我
  2.  
  3. 至誠對天對眾生的修道人,最終一定可以感動上天,感動
  4.  

 

 

二十四、前之章~談至誠如神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至誠是儒家修行的最極致的表現,也是將本性發揮到極致「率性」的最高境界。

而率性就是【道】了,自然能夠與天地與大地合而為一。

至誠之人,靈無所蔽,性與神自然合而為一。

至誠的人,毫無私慾雜念,自性清明,心神很容易可以與天相通,而感之未來。

修辦道,心中至誠,清淨到極點,就會跟仙佛的頻率相同,而有感應,所以才能先知先覺。

國家將要興盛時,則和氣致祥,一定有吉祥的徵兆出現。

何謂禎祥之兆…

Ex:講信修睦,沒有貪腐,;政治清明,風調雨順,國泰民

    安,人才輩出,經濟發達,政治安定等。

Ex:伙食團亦是如此

國家將要滅亡的時候,則乖氣致異(邪惡不祥之氣),也一定會有怪異的凶象發生。

 

問題

國家將亡,必有妖孽妖孽者昏君當政,天災人禍,兵禍四起,內外交困,鬥爭不斷,危害人民的生命財產…等,都屬妖孽,將會影響國家社會的興亡甚鉅。

 

國家的吉凶禍福,以及興衰常會有徵兆出現,甚至是現於占卜的蓍草與靈龜的四體。

禍福將要來臨,可以預先知道。所以說最至誠的人,心如明鏡,對於未來的吉凶禍福,可以與天相通。

故述聖(子思)~至誠如神

唯有至誠

才能感動天地鬼神

才能如神般的清明

才能將自性之德完全展露

才能達到天人合一

 

 

二十五、自誠章~天地萬物 因“自身之誠”而成就圓滿

 

()自成節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誠在自身的自性上,需靠自己下功夫修持,無法靠外力而成就。

宣聖:道者隨物自見,隨事自在,隨時自存,不因外而動,不因…(道不因外在任何變化,而改變其原有的本質)>>人的自性之真善美,不因行惡,而失去本質。

 

()物之節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誠成就了萬物的一切)

>>人性因誠,而有完備的仁義禮智信。

>>宇宙萬物因誠,而有真理,無誠則一切崩壞敗亂。

…修道,至誠所以成聖,不誠就是白修。

  1. 真誠面對自己,絕對是做人和修行的必要功課。

(活佛老師要的也正是我們的一顆真誠的心)故師尊云:修道修心,辦道盡心。

2.真誠的真心,才是君子最可貴的。

聖賢仙佛最重視的精神

不是獨善其身,而是兼善天下;不僅自己好,還要幫助別人好。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非自節

誠者,非自誠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1. 只要願意在至誠上下功夫

自然可以

成就自己(內聖)

得到大仁(慈悲)

成就萬物(外王)

得到智慧

…真是內外兼得

  1. 至誠是自性本之俱足的德性,更是內聖(內成己)、外王
  2. 外成物)之道,所以時時存之,時時去做,都是合宜的。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

至誠知道可以如神。

可以使我們成為聖賢一樣的人。

你能這樣想,當然也就願意為之付出努力,付出代價。

這個代價是什麼?就是至誠無息。

 

 

二十六、故至章~談至誠無息 而得以成就萬物

 

()故至節

故至誠無息。

※至誠無息的力行與修持,沒有間斷,永無止息。

 

()不息節

不息則久,久則徵。

※至誠之德才能積之廣大無邊,自然彰顯於外(行王道於外)

 

()徵則節

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

1.至誠的功夫恆久遠的修持累積,德行便能積得廣大而深厚。

2.德業一旦廣大深厚,自然高潔光明,普照一切萬物眾生。

 

() 博厚節

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1.廣博深厚之德性,就像天地一樣,可以乘載一切萬物。

2.高大光明的德業,就像日月般普照萬物,自然能覆育一切

  萬物。

3.悠遠長久的德業修持,可以成就一切萬物。

 

()配地節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

  1. 至誠的人~廣博深厚的德行,如地般,可以養育萬物,成
  2.  
  3. 至誠的人~高大光明的德行,如天般,普照大地、德澤眾
  4.  
  5. 達到悠遠與長久的境界是沒有時間與空間界限的。(唯有
  6.  

聖人告訴我們…

誠者自成須從自性的根本處下功夫

誠到極點是至誠而無絲毫之虛假

亦毫無退轉懈怠,時常把住本性,精進不懈,有始有終,就是遇到一切魔考障礙,也永不停止。

 

()如此節

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一個人修行達到博厚、高明、悠久的境界,至誠之功不用表現,自然就能彰顯出來,不用刻意去感動人,自然就能改變社會人心順應無為之道,自然達到成功的境界。

問題 無為?

而“無為”也才能真正做到“無所不為”如:母愛~感動人心,而達成功。

Ex:生活上各為道親對待身邊的人事物,是否用最真誠的心來對待…

 

()天地節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1.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不過一個字來包括殆盡。

2.誠表絕對的真心,而非分別比較對待的二心,造物者對待

  萬物眾生也絕無分別對待的二心,才能成就萬物,化育萬

  物。

子思夫子強調

至誠無息,一心不二,完全的真誠至善,沒有造假虛心假意,沒有分別對待的恆常持久,效法天地的博厚、高明,才能悠久而致廣大,勉勵世人至誠無息,積極修辦,才能道誠天上,名留人間,悠久無疆也。

宗主(呂祖)

中庸之教重在不二,不二而後能無息,而後不可測;不二,修道之總持法。

佛求其定,道求其一,皆不二也。

 

()博也節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天地大道之至德:廣博、深厚()、高大、光明()、悠遠、長久(時間)

 

()今夫節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 星辰繫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嶽而不重,振 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

  1. 現在談天吧!剛開始不過是一點點的光源,頭頂上的一小
  2.  
  3. 日月星辰都懸掛在上面,軌道運行都不致錯亂,所有的萬
  4.  
  5. 再拿地來說,剛開始不過是一撮土之多,但是因為它的至
  6.  
  7. 甚至容受所有河川大海也不會滲漏,更能承載世間所有一
  8.  
  9. 而山剛開始不過是一些小小的石頭,但是當它至誠無息累
  10.  
  11. 而水剛開始亦是不起眼的一勺水,可是當它至誠無息的累
  12.  

引例聖人因為至誠無息,累積無窮無盡之功,所以才能道貫古今,德配天地,與天地同功,永垂不朽。

 

()維天節

詩云:「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1. 詩經周頌維天之命篇說:「上天之道,是如此的深遠而萬古不息。」這正是天為什麼可以天,可以生成覆育萬物的道理。

2.宣聖:不已即不息也。

3.文王的德行如此的至純,豈能不顯。(嗚呼!不期其顯露

  德性,而自然顯露)

4.文王之德,純一不雜!純…不息之德

  《詩》所稱重在「不已」,不以即不息也,文王之德也,

  莫不至於無息也。

5.文王之所以成為文的道理,就是純一無雜的真心與道心,

  •  

 

老前人、前人

老前人

上天敕封白水聖帝

 

 

老前人~生於清光緒27年河北省,年輕創業生意興隆,37歲三期肺病,醫生宣告不治,蒙活佛老師慈悲撥轉,起死回生,立志捨身辦道。

 

老前人行誼 至誠不息…

腳站立,嘴就要動

嘴不動,腳就要動

以身示道 以虧天補

84年歸空 享年95歲高齡

無數人哭泣 千萬人追思

矢愿:頂劫救世 無始無終

老前人正是

悠久無疆

至誠無息

至誠如神

最佳的印證

 

前人~不休息菩薩

前人以至誠無息的行誼,對上天的絕對至誠與不休息的行誼及毅力,展現對天的完全忠誠。

 

由於前人至誠無息的行誼,與恆久遠對眾生心心念念的關懷,歸天後上天敕封為不休息菩薩。

 

前人以堅強無比的毅力及不休息的行誼,為崇德道場掌舵的舵手,使崇德道場快速成常,並奠立可大可久的規模,也更是悠久無疆的表現。

 

 

二十七、大哉章~談聖人之道

 

()大哉節

大哉!聖人之道。

※聖人之道,化育萬物。

 

()洋洋節

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

※如天般的盛大無所遺漏。

 

()優優節                      

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禮儀指經禮

國家典章制度(官制、刑法、律曆等)、倫理規範(如三綱五常等)與行為儀式(朝聘燕亭、婚喪嫁娶等)的總稱。

大約有三百種:三百喻其多,詳見禮記。

※威儀指曲禮:

指人與人之間互動的禮節與古代典禮中細節動作,有三千多條。

 

()待其節

待其人而後行。

(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乃修道的最高境界)需有至德的聖人,才能真正的實踐與推行於世間。

 

()故曰節

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如果沒有至高的德行,是無法體現至德的大道!

 

()尊德節

故君子尊德性而 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1. 尊敬奉持的是德性(而非財富、權勢、官位…其他的追求)
  2.  
  3. 達到廣厚博大的德行(如:將浩然正氣充塞於天地之間的
  4.  

3.要達到高明覆物的德行,亦須從中庸之道(自性中道)下手。

4.時時反省察覺,而能有新的體會覺悟,篤實忠厚來奉行禮

  義大道…最後達致聖人的境界。

 

()居上節

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1. 所以在上位的人,不能有驕矜的心,要真誠的愛護部屬。
  2.  
  3. 國家有道的時候,我們就出來宣揚君子的中庸之道,讓國
  4.  

3.假如國家無道的時候,我們就自修自度,暫處默然足以保

  身。

4.詩經上說:「已經明白最高的道理,又能睿智依順自然,就可以安保自身。」就是在說這個道理吧!

 

 

二十八、愚而章~談反古之道

 

()愚而節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烖及其身者也。」

問題

愚而好自用…何謂“愚人”?

1.孚聖(呂祖):性被物慾所蔽則愚,物慾血心作主曰自用。

Ex:明明沒錢,借錢也要去買名牌,為了更有錢,把財產拿去簽賭。書讀不完,還堅持要上網。事情沒做完,還堅持要看連續劇。

在經典上看到“愚之人”並非指智商很低的愚笨之人。 六祖惠能大師曰:下下人有上上智。                    真正的愚者是自性被私心與物慾所蒙蔽之人。

2.孚聖云:賤而好自專與愚而好自用,大同小異,賤之所以

  •  

Ex:天人交戰時…

談素位而行

3.違背了古來之道?

今日是周朝之天下,身為臣民的我們若不遵從古之道(即周朝的禮制)災難定會降臨到他身上。

 

()非天節

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

談素位而行

  1. 不是天子的身分,不可制定全國統一的禮節、法律、度量、
  2.  

※古時的「禮」包含禮節、法律。所以說不是天子不可制定法律。

※度,全國統一的法度。如長度、重量、道路、車輛、音律、年曆、時間、幣值。

談素位而行

2.當時至聖先師孔老夫子,是生在春秋戰國時代,當時各國

  的諸侯,都是自專自用,自作聰明,爭奪權位,導致干戈

  不息,民不聊生。

3.所以孔老夫子,勉勵世人,生乎今之世,要遵守國法,素

  其本位,政治才能安定,百姓才能安居樂業。

 

()今天節

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1.現在全天下的車子有一樣的寬度,也都行走一樣的軌道。

2.使用同一種文字,上下可以書寫溝通。

3.遵守同一種綱常禮法,上下有序,各盡其道,各安其位。

※春秋之時這些規範,都是文、武王時所制定,可見周得之盛。到了戰國時期,諸侯各自訂定自己的制度,人民無所適從,以致天下大亂。

 

()雖有節

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雖然沒有聖人的德行,如果沒有天子的地位,也是不敢越權自專而制禮作樂的。

(論語‧雍也篇)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君子不作非分之事,亦不作非分之想。

()吾說節

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1. 孔子說:我喜歡研究夏朝的禮制,但是夏朝的後代杞國留
  2.  
  3. 我研究殷商的禮制,雖有宋國可供參考,但那已是過時的
  4.  
  5. 我研究周朝的禮制,而今日亦正是周朝的天下,身為周朝

子民的我所當遵從,所以我依從周朝的禮制,不敢生今反

古之罪。

 

 

二十九、王天章~談君子之道(成就聖賢之學)

 

()王天節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

※天下要平治,有三件重大的事

1.訂定禮法

2.制定法制

3.考訂統一文字

以上的三件事能做好的話,治理國家就可以減少過錯了。

※以上的三件大事,如果能做得到,則可以讓百姓遵循正道而行事,風俗純正,民心善良,天下太平,對人民的過錯,就可以減至最低了。

 

()上焉節

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 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

  1. 以前夏、商的禮制,雖然很完善,但因年代久遠,無法得
  2.  
  3. 至於周以後的聖人(像孔子),雖然懂禮制,德行又好,但
  4.  

 

()本諸節

故君子之道,本諸 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1.君子之道(聖賢之學),以修身立德為根本。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更非外在財富的追求)

2.而且不論是上根、中根、下根的萬民百姓,在他們的身上

是可以修持驗證與成就的。

3.是能考證夏禹、商湯、周文王三代聖王所流傳下來的聖道

,而沒有錯誤或不合理的。

4.與天地的真理是不相違背的,故云見諸天地而不悖。

5.隱微莫測的鬼神,也不會感到懷疑。

6.等到百世以後,聖人再度應機學習,也不會感到迷惑。

 

()知天節

質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感,知人也。

隱微莫測的鬼神,也不會感到懷疑,是通曉天命之理,等到百世以後聖人,再度應機學習,也不會感到迷惑,是深知人性之理。

 

()動而節

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

1.所以君子的一舉一動可以為後世天下人的表率。

2.作為可以作後世天下人準則典範。

3.所說的每一句話,可以作為後世天下人的法則。

4.被遠方之人所景仰。

5.親近他的人,蒙受時雨春風,樂於遵從而不感厭煩。

 

()在彼節

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 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

  1. 聖德之君子曰,在外無人憎惡,在內亦無人想推翻打到他
  2.  
  3. 君子沒有不如此修身,才因此早早聲名遠播,成為天下人
  4.  
  5. 想要達到「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
  6.  

※這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三年五載的事;而是「拳拳服膺抱道奉行」,且是隨時隨地「戒慎、恐懼」「慎獨」的心念去力行。

 

 

三十、祖述章~談孔子的聖德與中庸心法根源

 

()祖述節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

孔子的心法(中庸之道)是傳承於堯舜的聖道,再接續文王、武王的禮法制度,順應天時,下襲水土(幫助眾生素位而行、幫助萬物生生不息)將這聖聖相傳聖道,發揚光大。

中庸聖道心法是傳承於孔門聖道,故中庸心法的根源,上盛傳自堯舜禹湯…等聖王之道。

 

()辟如節

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

仲尼的聖德,好比天地的博厚高大,沒有不能負載的,也沒有布覆蓋的。

又好比四季夏秋冬的輪轉運行,又如日月的晝夜交替光明。

 

()萬物節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覆育萬物生長,卻互不相妨害,日月星辰依其軌道的運行,不會互相悖亂。

孔子之德性如天地、大道之德依樣的浩大。

  1. 聖人孔子之至德,可以幫助小德者,獨善其身(如天地般
  2.  

2.可以幫助大德者,普化群生,兼善天下。

3.這正是天地之所以偉大的地方,而聖人孔子之德也正是如此。

故孔子成就了

…萬世師表 至聖先師

…素王(有帝王之德 而不居帝王之位)

…大成至聖文宣王

 

 

三十一、至聖章~談聖人的至德 可以配天

 

()至聖節

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 毅,足以有執也;齋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

1.只有天下至的的聖人

才有足夠的聰明睿智,帶領眾生迎向光明。

才有足夠寬大的心量和溫柔慈悲的心,容受一切眾生。

才有剛強堅毅的不退轉的志向,擔當重責大任。

身心清淨,嚴肅而莊嚴,才能中正不偏不倚,使人恭敬不已。

才能思慮清晰有條理,考證與明辨事情的真相,真正的辨

  別是非曲直。

2.天下至德的聖人具備了

聰明睿智

寬裕溫柔

發強剛毅

齋莊中正

文理密察  等五種德行。

 

()溥博節

溥博淵泉,而時出之。

1.聖人的德行,如泉水般時時流出,湧出於外。

(表聖人的至德,會在威儀上流露出來)

  1. 聖人德行如天般廣大周遍,如深泉般深不可測。

 

()如天節

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

所以

1.他的舉止表現,人民沒有不恭敬佩服的。

2.他的言談舉止,人民沒有不信服的。

3.他的行動作為,人民沒有不心悅誠服的。

 

()聲名節

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1. 所以聖人的美好名聲,不但充滿在全國每個地方,並且普
  2.  

舟車所能到達的地方

人力所能通往的地方

天所能覆蓋的境域

地所能承載的地區

日月所照之處

霜露所降臨的位置

  都可以感受到,聖人的美好聲譽。

  1. 凡是有生命,有血性的人,沒有不尊敬他,不親愛他的
  2.  

故聖人的至德,可以配天。

 

 

三十二、至成章~談至誠之德

 

()至誠節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1. 述聖子思再次提出唯有天下至誠的人,才能完成此三件事功的成就。
  2.  

經綸天下之大經

立天下之大本

知天地之化育

  1. 唯有聖人之至誠,能立人倫大道之標竿典範,而為天下後
  2.  

  人倫大道:

君臣相敬

父子相親

夫婦相和

兄弟相睦

朋友有信

Ex_大舜

3.能樹立天下人學習圓滿德行的典範。

Ex:儒家的聖人

4.只有「至誠」的人,能夠知曉通達天地萬物的生長與化育

  •  

問:至誠之人,如何知道天地之化育呢?

答:因至誠無私之心能與天心契合為一,故至誠如神,能知

    道天地萬物的變化與生育。

Ex:老子自覺覺他,通徹天下宇宙之根源,才能在《清靜經》

   說出:大道無行…

5.這經綸大經、立大本、知化育三件事,都是從聖人至誠無

  •  

 

()肫肫節

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

夫焉有所倚?

不須倚靠任何外在的力量,只需用自身~肫肫、淵淵、浩浩,這三種德行。

1.至誠仁德的心

2.深靖清遠的涵養

3.天地般廣大的胸襟,以通達萬物的化育。

  總結:至誠之功用,如此知神妙。

 

()苟不節

茍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1.如果沒有智慧與天般高大的聖人,誰又能知道這個道理呢?

2.聖人至誠不息,大德敦化,普渡眾生,故能參贊天地之

  化育,立德、立功、立言普化萬物於天地間,永垂不朽。

 

 

三十三、衣錦章~談君子德行的修持

 

()衣錦節

詩曰:「衣錦尚絅,」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1. 詩經國風衛碩人篇說:「裏面穿上色彩鮮豔的綢衣,外面
  2.  

君子建德若偷:君子行立德,絕不對外張揚。

Ex:顏夫子:「願無伐善,無施勞。」

  1. 所以君子的修持正是如此,藏其德行的,時間久了,美好
  2.  

※闇(ㄢˋ)~藏匿沒有被發現。

3.而小人的外在光鮮亮麗,卻無真實內德,時間久了,卻日

  漸被人看透。(小人者虛有其表,最後終究-的然而日亡)

※的然~明亮的樣子。

※日亡~一天一天地被看穿。

4.君子的處世之道,平淡無味,不讓人感到厭倦與壓力。

  (小人之交花言巧語如蜜而不常)

5.言語簡單而切合重點。

6.態度溫和而有禮(也合理)

7.知道行遠路必從近處自身開始,知道德行風範的涵養,

  也是從自心起,知道隱微的心,最後也會顯著於外(故慎獨)

   能夠明瞭以上的道理,便是可以踏入德行修持的門徑了。

故心者~乃萬事之根本,心的修持,才是最重要的。

 

()潛伏節

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1. 詩經小雅正月篇說:「魚兒潛藏在深淵的地方,也是可以
  2.  
  3. 所以有道德,有修養的君子,時時反省自身,心地光明磊
  4.  
  5. 君子之所以有著別人趕不上的德行,就是在別人所看不到
  6.  

 

()相在節

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1. 詩經大雅抑之篇說:「看你一個人獨自在屋子裡,最深暗
  2.  
  3. 因為君子的修養到這種境界,不需刻意有什麼舉動,別人
  4.  

 

()奏假節

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鈇鉞。

  1. 詩經商頌列祖篇說:「神明的降臨,沒有一點的聲音與語
  2.  
  3. 所以君子以身示道,不須借外力的獎賞與利誘,人民就能
  4.  

 

()不顯節

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1. 詩經周頌烈文篇說:「天子因為聖德的自然流露,所以所
  2.  
  3. 因為有德行的君子,只要本身有誠懇篤實恭敬的修養,天
  4.  

 

()予懷節

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嗅。」至矣。

  1. 詩經大雅皇矣篇說:「我時時刻刻懷著光明的德性來感化
  2.  
  3. 至聖先師孔子對以上這兩句詩談論道:「如果用大聲與厲
  4.  
  5. 詩經云:「以德性來感化人,使人都能接受,好像毛髮般
  6.  
  7. 那詩經文王篇中所說的:「上天能夠生化養育萬物,既沒
  8.  

 

 

 

 

 

 

 

 

 

伍、結語

 

讀《中庸》之時,不可忘於《大學》;讀《大學》之時,不可忽於《中庸》。

 

曾子述《大學》,詳於明德之目,明於仁治之道,而於止至善則未盡也。故子思補之。《中庸》天命謂性,率性謂道。中為大本,和為達道。自誠明、自明誠、至誠如神諸節,皆暢發性道之真,修養之事。而《大學》止至善之道,於此乃備。故讀二書,不可不一貫通焉。

 

中庸最後用【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做德性修持的最高境界做總結,願人人讀中庸後,學習聖人之德,也成就聖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