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1019444295.jpg

1601019448715.jpg

~筆記109/9/22文學欣賞課陳玉燕老師選讀《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易經老師徐錦文在課堂上,為鼓勵同學們「進德修業,欲及時也」亦常引用《道德經》第十二章。本章以「五色(白、黑、綠、紅、黃)」、「五音(宮、商、角、徵、羽)」、「五味(酸、甜、苦、辣、鹹)」、「馳騁畋獵」、「難得之貨」的危害為例闡釋「為腹不為目」的道理。

兩位老師都說《道德經》從「天人合一」的理念出發,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究天地萬物之本源,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及宇宙萬象互存、生運之法理,進而達及人、政,所謂「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其對華夏民族的性格之鑄成,以及對社會穩定的影響,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師說:「老子的觀點並不是要把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對立起來,並不是否定發展文化,他希望人們能夠豐衣足食,建立內在寧靜恬淡的生活方式。」「老子提醒人們在外界物慾的誘惑下,要適可而止,不要過分追求。保持內心的安足清靜,確保固有的天性」。

然而,現代社會高度發達,功利主義掛帥,許多人只求聲色物慾的滿足,以致價值觀、道德觀嚴重扭曲,令人感慨不已。殊不知,人類社會的精神文明應與物質文明同步發展,而不是物質文明水平提高了,精神文明卻落在其後。

所以,老子指出物慾文明生活的弊害。他目擊上位者的生活形態,尋求感官的刺激,流逸奔競,淫佚放蕩,使心靈激擾不安。因而他認為正常的生活是為「腹」不為「目」,務內而不逐外。俗語說:「羅綺千箱,不過一暖;食前方丈,不過一飽。」慾望過度,除了會使人不快樂,更可能會使社會紛亂,畢竟人存活的基本是溫飽。

師分析道:「為腹,即求建立內在寧靜恬淡的生活;為目,即追逐外在貪慾的生活。一個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渦裡,則越是流連忘返,使自己產生自我疏離,而心靈日愈空虛。因而老子喚醒人要摒棄外界物慾生活的誘惑,而持守內心的安足,確保固有的天真」。

易經老師徐錦文更舉出《莊子•大宗師》嗜欲深者天機淺:「過度追逐慾望和貪圖享樂,就會減少自己的功德福報,失去靈感和智慧,運氣也會變差,尤其會錯失良機,以致失機而悔。」有大智慧的、合於道的聖人,會看清事物的本原,並不會被假象所迷惑,去除雜亂的表象,去除貪慾之心,去除狂妄之態,踏踏實實的取其事物的本原。

小結:為腹不為目,只求溫飽,不求縱情於聲色之娛。世間各種華麗、紛亂的表象,掩蓋了事物的本質,使人只看外表,而不了解事物的內在本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