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昨週一〈易經〉公費班徐老師課程進行《需卦》闡述,老師首先要我們學習分辨「需要」和「想要」的概念。

老師說:「“需要”是指生活的基本必需品,當有所欠缺時,會為日常生活帶來很大的困難,甚至影響健康或生命;“想要”的東西屬享受的物品,可以提升生活質素,或令身心愉快一點,但缺少亦不會對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釐清後,接著老師闡述《需卦》,師說:需卦從蒙卦的狀態走出自己,開始練習與外界打交道,“需”的功課,要從尊重對方需求出發,然後邊與別人合作,邊努力做出貢獻;同時,邊提升自己的技能,最後則歸結到「等待」。

等待也是一種學習,老師續說:等待什麼?答案是:等待條件成熟,讓成就自己與成就他人變成一個正向循環,當成就他人時也就是在成就自己,如佛家所言,利益眾生的善事功德,最終都會迴向自己。

大象辭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老師指出,飲食宴樂,有物資與心靈兩個層次~飲食講身、宴講心安、樂講靈。千萬不要有錯覺,絕非大吃大喝。通過飲食宴樂之道(養精蓄銳),才能成就偉業。

從卦象看,上水險下剛健,君子雖剛健而有能力,但卻有坎險阻隔,而難以前進,宜等待時機之象。故《需卦》雖有剛健的德性而可以涉險行事,且彖傳說「剛健而不陷」,能力足以解決困難與渡過危險,但仍以退守、靜待時機才是上策,若執意行動,雖然事情或許可成,但恐會歷經一番浴血苦戰。

想起軍職時期軍官團教育,戰術教官在闡述《孫子兵法》“以逸待勞”之計時,舉例說:文王為武王講述圍捕大獵物需要等待時機,事實上,文王暗示:要推翻暴虐的殷紂,必須廣交天下的圍獵者,壯大實力,並需靜候時機成熟,等紂王身心疲憊,眾叛親離,失去防備之時,號令天下圍捕者(各路諸侯、仁人志士)共同捕殺之。簡言之,在等待過程找出突破的方法。

前一輪易經課,對於《需卦》,老師說人類有五種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感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人都潛藏著五種不同層次的需求,在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迫切度,大抵上來說,人都會先滿足低層次需求,再滿足高層次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歸屬感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您的需求,滿足否?

《需卦》的爻辭中有五個“需”,老師說:分別指主方的等待狀態,初九“需於郊”、九二“需於沙”、九三“需於泥”,甚至六四“需於血”(在憂患中等待)。等待應當是隨時隨地,九五“需於酒食”(養精蓄銳)。還要主動積極地接近客方,上六“入於穴”(等待外援)。耐心等待,誠心誠意敬之,其結果會有利於主方,故“終吉”。

老師提問:「你需要,他需要,如何找到真正的需要?」因為只有人類會反覆無常,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我活著最後的需求是什麼?後學認為找到“生”之意義,易經聖人告訴我們從大自然的觀點來思考人生意義。猶記得先總統蔣公訓示「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換句話說,“成就他人”就是人生意義。

下課前,老師推薦一部電影「白銀帝國」作為課後作業,這部電影先前後學曾看過預告片,返家後即上網搜尋,觀賞後其心得:全片描述中國第一富商「天成元票號」的傳奇,歷經動盪世局及金融危機的家族巨變,持盈保泰,開創新局。其間有家族權力鬥爭與戰禍內外交迫,但晉商信守承諾、堅持始終如一,展現仁義精神。

「天成元票號」不負商標,“天成”即是不假人工,順其自然,自然而成;“元”善之長也!晉商展現出獨有的「商人重義」之仁義精神;如此大仁大義的恢宏氣度,正是晉商與其他商人不同之處。

晉商做到了「立人之道」仁與義,“仁”以仁慈博愛為依歸,“義”以正義公理為行為準則,應乎人性,行義理、立德業,造就聖賢事業,獲得民心。

 

附記(文獻資料)

晉之由來

山西,古時也稱山右,簡稱晉。單這一稱號的來歷,就要追溯到三千年前。周武王去世後,年幼的姬誦即位,是為周成王。一天,成王和弟弟叔虞玩耍,他將桐葉剪成玉圭的形狀,要以此賜封弟弟。記述天子言行的史官請求挑選吉日,舉行賜封典禮,成王說:「我跟他說著玩呢!」周公旦聞訊後訓誡成王,君無戲言,言出必行。周成王就把黃河、汾河以東方圓百里的唐地賜封給叔虞。叔虞死後,其子姬燮即位,因為境內有晉水,就改國號為晉。晉,作為山西的代稱,由此而來。

在明清時代,令山西光輝於天下的卻是一個龐大而又特別的群體。他們以獨到的商業文化,穿越明清兩大王朝,見證了皇權的榮辱興衰。在末代王公無法稱雄的時代,他們稱雄天下、馳騁四方,以誠信走出一條綿延數萬里的商路。

山西票號、萬里茶道、喬家大院、白銀帝國、晉劇……這些曾經輝煌的過往,連同卓越的經營理念,深深地鐫刻在時代的豐碑之上,濃縮為剛烈雄厚的兩個大字——晉商

晉國傳到15代晉文公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晉地鹽業興盛,晉文公重耳順勢利導,推行「輕關易道、通商寬農」的國策,鼓勵商貿和農耕。晉文公由此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當時,山西的富商乘坐的車子都是由黃金寶玉鑲製而成。他們身家萬金,暢通無阻的穿梭在諸侯之間,饋贈遊說。

最早的晉商遠祖是猗頓,他本是齊國落魄的貴族。猗頓到山西經營河東鹽池,和一名鐵匠發明了「牢盒」(鐵鍋)進行煮鹽,增加了食鹽的產量,猗頓也因此成為巨富。司馬遷在《史記》特別開列出一個章節「貨殖列傳」,收錄了漢朝以前的巨賈富商,猶如今日的財富名人榜。猗頓因其成功的鹽業,也榜上有名。

早年,猗頓向范蠡請教財富之道。范蠡告訴他,可以畜養牲畜和販運鹽業,果然取得巨大的成功。

范蠡的師父計然是晉國公子,他博學多才,天文地理無所不通,他遵循老子之道,將其思想用於治國和經商,取得了顯著成效。

范蠡要去輔佐越王勾踐,計然為他出了七條計策。范蠡只用了其中五條,就助勾踐滅了吳國。范蠡感嘆到,計然之策用於國家就有如此奇效,那麼用於自家呢?范蠡功成身退,離開越國來到陶邑,改名為朱公。他運用計然的謀略,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全部分散給貧窮的人。范蠡身家巨富又善行仁德,被後人尊稱為陶朱公。

後來晉商中流行一句話,將大賈富豪為百姓所做的善舉義事,稱為「陶朱事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