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看人生》徐錦文老師以四週的時間完成儒釋道三家導讀後,今第五週進入儒家第一部經典,講述四書之一的《大學》。

老師說:《大學》原為《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至宋仁宗賜給新科狀元王拱辰及新進士等人《大學》一書,始有單行本,傳至南宋朱熹把《大學》重新編排整理,分為「經」一章,「傳」十章。

師指出《大學》內容精粹,詞藻華美,乃曾子將孔子講述的聖道心法,加以提綱挈領地記述下來。傳十章,就是曾子所述,再由門人所載而流傳迄今,非常尊貴。

師強調《大學》,首揭「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綱領;再提「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八條目,是歷代聖賢相傳的一貫心法,誠為明德親民,齊家治國,終達大同盛世,八條目是實現三綱領的途徑。

課程中,聆聽老師講解,腦海不禁浮現黃梅調盛行時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影片中的情景,學生們吟誦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私塾老師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此段,徐錦文老師以周文王的後天八卦來說明,師說「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老師說的是“內聖外王”的功夫,意旨內有聖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即人格理想以及政治理想兩者的結合,以內聖為體,外王為用。

老師還特別舉出〈易經〉中的第35卦《火地晉》,象辭: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自昭明德”要以修身為本,加强自我修養,才能得明德。換句話說,就是弘揚美好道德,以提升自己的素質。

筆記至此,回首來緬懷曾子,其實求學時期,我們都讀過曾子的故事,其中有「曾子受杖、齧指痛心、曾參殺人、曾子殺彘」等。尤“齧指痛心”列二十四孝中的第五個故事,後人有詩歌頌曾參的孝行“母指才方齧,兒心痛不禁。負薪歸未晚,骨肉至情深”。

老師點播,曾參(前505~前435年),字子輿,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人,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與父親曾點同是孔子的學生,曾參小孔子46歲,而孔子的孫子孔伋(子思)曾受業於曾子,曾子著有《大學》、《孝經》,後世尊稱“宗聖”;子思著有《中庸》,後世尊稱“述聖”,皆配祀孔廟。

課程結束前,老師以《論語‧泰伯》勉勵我們,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遂有蜀漢名相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之語。老師說,經典寫在前,歷史發生在後。

停筆之際,思索老師於下課時的提問:「你能明白今年“止於至善”的目標在哪裡?」我想那就是老師說的要“進德修業、立身行道”,而“道”首先要能走出來!

P_20190526_125025_vHDR_On.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