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_20181019_124627.jpg

P_20190606_095047_vHDR_On.jpg

今日易課有同學質疑卦的方位"上南下北"與現行地圖"上北下南"有所不符,不合地理環境。

記得易經老師徐錦文曾經說過:我國古代地圖是上南下北,即"天南地北",此乃古人觀察天象的結果,因此看地圖時自己這邊就是北,面對的那邊就是南,所以當時卦圖是上南下北,誠如《易經說卦傳》第五章,所示: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然而我們現在見到的地圖,全部都是以"上北下南"為方位標示的。為何易經裡的卦圖其方位是"上南下北"?為探究這個問題,經查相關文獻資料,其記載:

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裏,北方幾乎從未佔據過地圖的上方,北方之所以很少出現在地圖頂部,就是因為黑暗來自北方,西方出現在頂部的可能性也很小,因為日落西方。

事實上,所謂地圖"上北下南"風俗,源於古希臘時代。真正為全世界所接受,並未超過500年。之後,人類製作地圖的歷史,"上北下南"的規則才確定下來。

已知最早的中國地圖與今日"上北下南"的習慣相反,往往使用"上南下北"規則。另「楔形文字時代」的兩河原始地圖,就以南邊為頂端"上南下北"

在明代以前,中國的地圖多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因為中國古代的地圖主要功能是用來作戰的,讀史者皆知中國受到北方向南攻擊的戰爭總是多些,例:匈奴、契丹、金、沙俄、遼、女真等,地圖多用於這一類,「上南下北左東右西」的設定在作戰時與進攻方向是一致的,方便指揮。如:戰國時期修陵園用的《兆域圖》,或是西漢時期作戰用的《長沙國南部地形圖》,都是這個理念的體現。

其實在宋代,不僅有以南為上的,以東、西、北為上的都有。為了讓時人都能看懂地圖,宋人根據不同的地形來繪製不同的地圖。如《平江圖(即蘇州城)》就是以北為上,而《皇朝建康府境之圖》以東為上,顯然尚無約定俗成的規章制度。

到了清代,受傳教士的影響,中國地圖才終於有了統一的新畫法。尤當人類了解到地球是圓的,是本著南北兩極為基準設定的,只有"上北下南"才方便經緯度標示,所以現今見到的地圖全是這個"上北下南"的方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