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2219596381.jpg

1592219601104.jpg

今天易經課,徐錦文老師由「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到清華大學的校訓,延伸到清華大學的由來,再由庚子賠款講到戊戌六君子,其中譚嗣同問斬前所題詩句中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日前韓市長於惜別會引用之,其氣度大義凜然。

老師續由清華校訓的演講者梁啟超(梁啟超是徐志摩的老師),發展到詳解易經四德「元、亨、利、貞」,說明讀通易經後人生可以無咎,進而邁向吉的地步,逐步擴大到大吉,最終大吉大利,使君子達到能"趨吉避凶"。課堂上,老師說了一則富有禪機的故事:

一名小沙彌,在外化緣後返回寺廟,路上看見一頭牛綁在一棵樹,牛只能在被綁的繩子範圍內,繞著樹吃草,轉著轉著,吃著吃著,牛被繩子纏住了,牛轉了半天就是無法解脫,小沙彌不解,回到寺廟請問住持:「為何團團轉?」小沙彌並未將看到牛的事情明告,而就直接提問。

住持答道:「只因繩未斷。」小沙彌驚呆了,對住持的智慧佩服的五體投地,小沙彌又問:「方丈怎麼知道那頭牛為何團團轉,只因繩未斷呢?」住持說:「你問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事雖有別,理則相同。」之後,老師說學易、習易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幫助別人,使現今社會小人道消,君子道長。換言之,要兼善天下,不能獨善其身。

課間休息,學生問了一個問題:「人生在世就是一場修行,這一生中有多少的劫難,天已注定,必須自己去消除化解,就如常人說:『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業力個人了。』若接受別人的幫助度過難關,對自己是否是減分作用?而另外增加別的劫難?」老師解說:「幫助他人就是幫助自己,同時受助者感受到後,也會發出善心幫助別人,使善循環。」

老師指出一個重點:「沒有任何一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即使是咬著金湯匙出生的照樣有個三災八難的,當別人會幫助你,即表示你前世有修、祖宗有德,積德到值得別人願意幫助你度過難關、避過劫數。」學生領悟老師開示,當自己受到被別人幫助時,會明白一個道理「我們每個人都應儘自己所能,給予他人,幫助他人!」童子軍要"日行一善",青年守則亦云:助人為快樂之本!

元末明初文史家陶宗義(1329年-1410年),曾說「不敢妄為些小事,只因曾讀數行書」,讀書使我們明理能辨是非,但是人生不只是做個奉公守法的好人,平順的過一生而已,人還得有抱負,創造自己存在的價值。聖嚴法師說「生命的意義在服務,生活的價值在奉獻」,國父孫中山先生曾昭示國人「人生以服務為目的」。

以前認為身體狀況不好,心裡再怎麼想變好也沒有用,但今天始知,心智與身體是緊密相連的。發生在身體上的事會影響心智,心裡想的事情也會影響身體,它們之間是直接連結、互相影響的。例如,你正在生某人的氣,結果對方跟你說:「好啦,笑一個。」於是你的憤怒瞬間就消失了,因為笑容可以製造出愉快的感覺。老師說,讀易經就有這樣的功效。

第二堂課老師說:「人生在世是一場修行,修行不是你得到了多少,而是你放下了多少。」如何學習放下?老師當場要同學們做個實驗,每位同學從拿自己的水壺杯練習起,將水壺注滿水,用手握住手伸直,直到手實在無法支撐時,這時就可體會出"放下"的感覺。於是乎想起布袋和尚的詩偈,他告訴世人:「放下布袋,何其自在」。

晚間,老師在群組賴中仍勤奮不懈的作課後指導:放下心中罣礙,事事無礙;放下心中執著,通權達變;放下心中貪念,知足常樂;放下心中傲慢,虛心求救;放下心中恐懼,心安理得:放下心中忌妒,欣賞別人;放下心中憎恨,寬恕別人;放下心中煩惱,一切自在。學會放下,隨緣自在!

記得老師在課堂上曾一再強調「放下,是一種生活的智慧!」選擇放下,不代表放棄,只有該放下時放下,你才能夠騰出手來,抓住真正屬於你的快樂和幸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