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0200413_155906.jpg

抽離蘇東坡,闔上手中的書本,老哥哥不理解的是,為什麼有些出家人六根未盡、孽情再生?是環境使然,抑或塵緣未盡之必然?以致僧尼亦例外,總有些不安分、不守規者會幹出苟且之事。

五戒和尚是如此,玉通和尚是如此,在《水滸傳》中的裴如海更是如此。裴如海,法名海公,本是裴家絨線鋪的小官人,後來出家在報恩寺中,曾拜潘巧雲的父親做乾爺,比潘巧雲長兩歲,兩人有姦情,嫌拼命三郎石秀礙眼,因此誣陷石秀,後被石秀所殺。更有辯機和尚與高陽公主有染,被唐太宗腰斬。據傳在《新唐書》、《資治通鑑》當中都有相關說明。

其實老哥哥對和尚一向很禮敬,雖非佛教徒,然進寺廟必定禮佛參拜。宋朝裡的和尚,文的,最崇拜的就是由五戒和尚轉世的大文豪蘇東坡;武的,就是《水滸傳》書中的花和尚魯智深。若論佛學修養境界最高的,文的是濟公活佛;武的是智真長老。

將魯智深從軍官(提轄)魯達轉變為花和尚,並指引其走向得道高僧路線的引路人,就是五台山文殊院的〝智真長老〞。他是《水滸傳》裡眾多和尚中唯一的有道高僧。書載:智真長老說自己入定看一看魯智深,結果看出了他上應天星,這就是智真長老的不凡之處。

智真長老入定看到的絕不單單是魯智深上應天星,而是看到了魯智深的一生。因此,智真長老曾兩次送給魯智深偈言:第一次是「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遷,遇江而止」;第二次是「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八句偈言,道出了魯智深的一生。

智真長老知道,魯智深不是當和尚的命,雖不斷的教育、讓首座等弟子約束他,然都不合適。智真長老深知留魯智深在五台山文殊院,只會耽誤他的前程,是害他。因此,智真長老刻意一再的縱容魯智深,讓他犯下難以彌補的大錯,只有這樣,魯智深才會踏上屬於他的傳奇之路。

回觀《水滸傳》中的花和尚,性烈如火、力大無窮,正義感強又重義氣。姓魯,名達,原為提轄(提轄兵甲盜賊公事的簡稱),後仗義殺人被通緝,棄官出家,逃到五台山文殊院出家,法名智深,因身上有刺花,人稱花和尚。

魯智深一生都被為别人打抱不平,他救金翠蓮,救林冲,每次救人都把自己搞得狼狽不堪,從軍官變成逃犯,再從逃犯變成和尚,最終落草為寇。魯智深的一生都不如意,他一心想當老大,到了東京大相國寺還說要當住持,而他根本不想招安,但不得不跟隨宋江接受朝廷招安。

隨宋江征討方臘,大戰烏龍嶺。魯智深追殺夏侯成,卻迷路入深山;幸得一僧指點,從緣纏井中解脫,生擒方臘。宋江大喜,勸魯智深還俗為官,蔭子封妻,光宗耀祖,魯智深說:「洒家心已成灰,不願為官,只圖尋個清淨去處,安身立命足矣!」曾經是軍官的魯智深,不肖為官。

宋江又勸他住持名剎,光耀宗門,報答父母,魯智深說:「都不要!要多也無用。只得個囫圇屍首,便是強了。」宋江班師回朝,魯智深未隨宋江回京,而是選擇在餘杭六和寺出家渡過餘生,與一同在此出家不願回京的武松,一起照顧病入膏肓的林沖,直到林沖病逝。

半年後,某晚魯智深聽到錢塘江潮信,終於頓悟自己的大限已至,於是沐浴更衣,圓寂前大笑,笑得很坦然,很瀟灑。留頌曰:「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魯智深坐化,他到人間使命已完成,最後修成正果。

徑山大惠禪師手執火把,直來龕子前,指著魯智深,道幾句法語:「魯智深,魯智深!起身自綠林。兩隻放火眼,一片殺人心。忽地隨潮歸去,果然無處跟尋。咄!解使滿空飛白玉,能令大地作黃金。」

老哥哥不禁讚嘆道:「智深和尚真神勇,行俠仗義真英雄;武功蓋世真本事,坐化成佛真天星」。

後記:在《古本水滸傳》中,魯智深最後並未在杭州坐化,而是偕武松同回五台山修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