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_20190629_141015.jpg

P_20190629_141031.jpg

P_20190629_141912.jpg

P_20190629_141859.jpg

P_20190629_142501.jpg

P_20190629_142445.jpg

P_20190629_142507.jpg

P_20190629_142647.jpg

P_20190629_142655.jpg

P_20190629_142719.jpg

P_20190629_143102.jpg

P_20190629_143131.jpg

P_20190629_143153.jpg

P_20190629_143226.jpg

P_20190629_143113.jpg

調查學員:詹俊良、吳珊珊       指導老師:黃暉榮

調查寺廟:高雄市忠烈祠(高雄市鼓山區忠義路32)

台灣在日據時期,高雄壽山南麓,山腳下曾有一座〝打狗金刀比羅神社〞。

1910年,打狗金刀比羅神社成立;1920年,除原有的大物主神、崇德天皇外,增設〝能久親王〞神位,並改稱『打狗神社』,年底再改稱『高雄神社』;之後,因神社結構腐朽,1928年遷至壽山半山腰上,並於1932年將高雄神社列入〝縣社〞社格。

台灣因「皇民化運動」的興起,日本神道信仰在一夕間迅速擴展,全面入侵台灣社會。1934年以後,日本政府根據〝神社中心說〞,在台灣積極推動建造神社,一街庄一社,後來作為強化地方整合戰時體制的手段,達到全台動員的目的,在「國有神社,家有神棚」口號下,推動家庭奉祀天照大神。

抗戰勝利後,台灣光復,高雄神社旋即改為忠烈祠,國民政府為緬懷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蹟,因陋就簡,稍加修茸後,作為奉祀革命先烈暨抗日、勦匪英靈之所,初期原貌變動不大。較有變動的是,據說,神社周邊曾有日人大量砍伐台灣最寶貴的檜木做成圍籬,日本戰敗投降後,神社由國軍某部隊接收進駐,因炊爨無燃料,遂將圍籬拆除應急,殊為可惜。

多年後,因神社陰影仍有餘孽遺毒,高雄市政府為正本清源,於民637月拆除,仍在原址重建忠烈祠,正殿、山門、迴廊等,均採中國傳統式建築。正殿採重簷宮殿式結構,屋頂金黃琉璃瓦;山門為RC配檜木構造,頂覆綠色琉璃瓦;迴廊位於正殿四週,設有陳列櫥窗,展示革命先烈與陣亡將士史實圖片。

另,在殿外保留一些日據時期,神社所遺留的仿唐風格石燈籠(原石燈籠被遺棄散落他處,今所見均為新建)、石獅(貊犬)、紀念碑(書有〝大東亞戰爭完遂祈願〞)、牌樓(鳥居)等殘跡。有人說是能吸引日本人來台參觀,本組則推測期在喚醒國人,莫忘日寇蹂躪台灣慘狀。

67115日,新建的高雄忠烈祠完工落成,莊嚴肅穆,奉祀革命烈士、陣亡將士之神位,每逢春、秋兩季(3/299/3)國殤日,地方首長親臨主持隆重祭典。

19-07-14-21-18-33-321_deco.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