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子成長過程中,除依賴養父每月的教師薪資外,另依靠天主教會每年兩次的救援物資,上半年是食物,有:麵粉、奶粉、牛油等;下半年是衣物,由美國民間捐獻,有:舊衣、褲、裙、鞋子等,這些救援物資對教徒們助益甚大,協助度過一段艱困的歲月。

其次是養父任教的鄉下國小,校長在了解新任教師的困境後,既同情又佩服之餘,盡可能地協助,特將操場司令台後的器材室隔間,充作臨時宿舍安頓父子倆,新任教師感激之餘,亦有回饋學校之舉,除代管器材外,並主動利用放學時間為學生們義務課業輔導,使有心向上之學生,獲益匪淺。

50年代,鄉下國小補習風氣已然很盛,讀到四年級後即行分班,不以能力分班,無所謂的「前段班」、「後段班」,而以意願分班,即當時所稱的「升學班」、「放牛班」,升學班是要參加初中聯考者;放牛班則非全是放牛吃草者,其中有「家境清寒,無力升讀」、「家裡務農,需要人手」不得已放棄升學機會。

既是升學班就要參加補習,補習乃班級導師自任,利用放學後在原教室行之,時間兩小時,補習費每月30元;養父不敢如法泡製,恐搶他師財路,僅守代課教師本份,針對放牛班有意願讀書學生,悉心指導,發現資質較優者,不惜親自上門向家長遊說。

器材室一住兩年,終於在近臨學校村莊外的水源路,找到一間磚牆瓦頂平房,內含簡單傢俱,經討價還價,以所領退役金買下,父子倆不再寄人籬下,總算有屬於自己的安身住所,搬家當天養父買些糖果分送辦公室裡的教職員工,同享喜悅。

某日,一位身穿初中制服的學生帶著家長尋到養父住處,從載貨腳踏車上卸下一大袋地瓜,家長說:「感謝老師免費輔導囝仔課業,鼓勵我讓他參加聯考,結果考上省立初中。」家長還說:「給我很有面子,我很高興,特來致謝。」指著地瓜又說:「這是自己種的,不成禮數,請老師勿見怪。」養父向家長道喜,並向學生說:「爾後課業有何問題,可來老師處共同研究」。

家長之禮盛情難卻,地瓜自留數條,餘分送鄰居,鄰居大多數是早年自謀生活的退伍軍人,有營生能力者,每人分兩條;生活較困難者,每人分四條。所留地瓜,當晚即以爐灶先烤上兩條佐餐,烤熟的地瓜發出誘人的香氣,父子倆吃得津津有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