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_20190603_075756_vHDR_On.jpg

P_20190603_090650_vHDR_On.jpg

回顧《易經坤文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此乃因果觀念的顯示,由因果觀念的推演,發展出一套教育目標,教人如何做一好人,做一完人。

易經老師徐錦文解說:累積善行的人家,必有多餘的吉慶留給後代;累積惡行的人家,必會餘下災殃留給後代。師說,所闡述的是一種事物由循序漸進、慢慢積累,最終量變引起質變的現象。

徐師指出,儒家重視家庭教育,孔子在此處以家庭關係的健康和諧與否所產生的後果和影響為例,來闡述坤卦初六爻爻辭"履霜,堅冰至"的易理,藉由"履霜,堅冰"的易理來告誡人們應重視家庭教育。徐師名言:「家長不跟著長進,教育永遠只是做一半。」家長啊,聞者足戒!

課堂上,徐老師曾舉「袁坤儀積善得福」的故事,《了凡四訓》的作者袁坤儀(1533年-1606年),明朝江蘇吳江縣人。他的一生曾被一位算卦高人批得準準確確,但後來卻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早年習醫的袁坤儀,遇到一位孔姓老人家,告訴他有作官的命,並勸他讀書考取功名。這位孔老先生是邵康節的門人,對於命學理數非常精通。孔老先生算了袁坤儀的命說:「縣考,你會考第14名;府考,你會考第71名;省考,你會考第9名」。

結果,縣、省、府考都錄取了,而錄取名次亦符合孔老先生的預言,他就再請孔老先生替他占卜終身的吉凶禍福。於是孔老先生又算定:「某年會考第幾名,俸糧915斗米,某年做縣長,三年半後辭職返鄉,53歲那年814日丑時,壽終正寢,無子嗣。」果然,孔老先生所算之事一一靈驗。袁坤儀就相信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萬般皆有命,半點不由人,遂對一切事物看得很開、很淡。

有一天,他到棲霞山遊覽,拜訪了雲谷禪師。雲谷禪師告訴他「命由我作,福由心生」的道理,及積善可得福的方法。回家後,他就努力依雲谷禪師的話去做,並發願要行善事三千功。第二年赴京參加禮部會考,孔老先生算他考第三名,然卻是榜首,孔老先生預言開始失準。他喜出望外,更加努力行善,並發願求子,續許下諾言要行三千功的善事。

明朝隆慶4年中舉人、萬曆14年中進士,任河北寶坻縣縣長時,更把自己平日省吃儉用的錢財都花在施捨物品救濟窮人、助人急難、買物放生、打齋供僧等有利大眾的事物上。之後,擢升兵部職方司主事、軍前參贊、督兵等職。

最後,竟然活到74歲,且生了一個也考上進士的兒子(天啟)69歲那年,袁坤儀將自身力行改變命運的事蹟,寫成一本小冊子《了凡四訓》留給兒子,後人奉為經典。逝世後,明熹宗追贈「尚寶司少卿」。

綜合以上歷史故事及曾教授解釋與徐老師開示,發問的趙同學應已有深刻的認知,其實,年近九旬的趙同學是從戰亂中走出來的,參與過戰爭,歷經砲火的洗禮,對生死早已看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