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述鳳山打鐵街前,先回朔一則故事:話說有一暴發戶其左右鄰居都是打鐵業,由於打鐵時火花四濺,聲音嘈雜且尖銳刺耳,暴發戶不堪其擾,便尋隙與兩家業者談判要求搬家,並各付一筆可觀搬家費,兩家業者收了錢,同意搬家。

    隔天早晨暴發戶被尖銳刺耳的打鐵聲吵醒,氣急敗壞的責問兩鄰居:「為何食言,出爾反爾?」兩家業者回答:「我們並未食言,已履行搬家諾言。」原來兩家互搬,左鄰搬到右舍,右舍搬到左鄰。

    閒話敘畢,言歸正傳。鳳山的開發始自明代,永曆15(1661)鄭成功收復台灣後,設天興、萬年兩縣,鳳山屬萬年縣,後改萬年州,清康熙22年(1683)施琅領兵攻陷台澎,鄭克塽未降清以前,當時已有鳳山里、赤山里、觀音里、半屏里、興隆里、大竹里、旗後街、小竹里等地名。

    明鄭滅亡後,清將台灣收入版圖。康熙23年(1684),全台置一府三縣,隸屬福建省。原天興州改為諸羅縣,縣治初設在佳里興,後遷至諸羅山(今嘉義市);原萬年州改為台灣縣與鳳山縣,兩縣以二層行溪(今二仁溪)為界,台灣縣之縣治設在台灣府之附廓,鳳山縣之縣治設在興隆莊的埤仔頭舊城內。

    林爽文事件時,於南部呼應起事的莊大田勢力攻破鳳山縣城,清乾隆53(1788)官署遂由左營舊城遷往埤頭街(今鳳山區)又蓋了一座鳳山縣新城,在東便門內有一條出入城門的小街道,是從前鎮港上溯鳳山新城的小帆船,上岸後進城必經之路。許多來自唐山的打鐵業移民,從漳泉老家搬來許多謀生工具,開設打鐵店。

    起初專門打造供清軍官兵使用的刀槍劍戟及弓箭等兵器,之後亦供售民用刀斧、犁耙、鐮刀、鋤頭等農具,這些打鐵匠就在鳳山落地生根,成家立業代代相傳,打鐵店在極盛時曾高達40餘家,繁華無比,隨著時間的推移,科技的演變,已成夕陽手工業,迄今碩果僅存3家,令熟知打鐵老街者不勝噓唏。

    值得一提的是,1895年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割讓台澎,台灣島民不服日軍攻台,不願受日寇統治,一時間抗日義軍風起雲湧,惟武器深感不足,鳳山打鐵街40餘家打鐵店熱烈響應,夜以繼日趕工製供軍器,儼然成為地方兵工廠,在抗日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一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