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學索性靠近後門邊,聆聽歷史老師講授〈張騫通西域〉。

師說:「張騫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影響的對外友好使者。他體魄健壯,性格開朗,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漢武帝時以軍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將,出使烏孫,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諸國方與漢交通,使漢朝能與中亞交流,並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兩條通路,引進優良馬種、葡萄及苜蓿等」。

漢朝時,西域有幾十個國家,人口多者數萬,少者數千,其中以大月氏最大有40萬人口。這些國家原受匈奴控制。通西域是漢武帝攻擊匈奴計劃下的一部分,武帝聽說大月氏被匈奴攻擊,於是公開招募出使人才,張騫應徵,被武帝錄用。然而西行道路被匈奴控制,張騫途中被截留下,在匈奴待了十餘年,最後趁機逃走,到達西域。

張騫先後到過大宛、康居、大夏,最後到大月氏。但這時大月氏已無意與匈奴為敵,張騫得不到結果,只好回國,中途又被匈奴拘禁年餘,之後,又趁機逃回長安。後來張騫又再度出使西域,此時通西域之路已在漢朝控制之下,故西行較為順利。這次張騫聯合了西域另一大國烏孫,對漢朝攻擊匈奴的軍事行動幫助很大。

張騫的使團也分別到了許多國家。其後,漢使並遠至安息(波斯)、奄蔡、犛靬(埃及亞歷山大城)、條支及身毒(印度)等地。張騫通西域後,促進中西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蠶豆、苜蓿等十幾種植物,以及胡樂與胡琴傳入中國,且西域的汗血馬改良了漢馬的品種。中國蠶絲、冶鐵術、鑿井術則傳入西域。交流的結果,加深了東西方人的相互認識,提昇了雙方的物質與精神文明,這是張騫通西域帶來的意外收獲。

最後歷史老師結論:一、張騫的出使,在民族交流史上開辟了新紀元,被譽爲"鑿空"的行動;西域諸國從此呈現在中原人的視野中,東西方的商人們紛紛沿着張騫探出的道路往來貿易,成就了著名的「絲綢之路」。二、两千年來,張騫的精神和業績一直被世人所稱頌,張騫在危難中不失氣節,民初聞人梁啟超稱讚他〝堅忍磊落奇男子,世界史開幕第一人〞。

督學以曾是軍人的身分,認為:國軍應效法張騫不畏艱難、不怕吃苦、百折不撓、不達目標絕不終止的精神和不辱使命的民族氣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