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皇帝不差餓兵,馬無糧難行,軍無餉難動,所以,作戰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而國軍採窮兵富將為哪樁?

記得兩年前有位老榮民痛心疾首地說:「實在不解政客為何要處處為難我們,經濟不景氣時要怪罪退役軍人,刪這、減那,欲置我們於死地,居心歹毒,我們這些當年隨軍來台的老兵,都已風燭殘年,他們還要趕盡殺絕!」說著說著,那歷盡風霜的臉已老淚縱橫。

老榮民掀開塵封已久的往事,他說:「當年窮兵策略帶給台灣無限生機,始有今日,台灣光復後,原有建設遭戰爭破壞殆盡,財力、人力、物力均極缺乏,致修復工作未能開展,民生凋蔽、物資匱乏、物價暴漲,人民對當時幣值失去信心。」但,富將策略沒說。

抹掉淚痕,又說:「直到國軍來台,高層採用窮兵策略,緊縮軍人糧餉,政府才有能力將公帑集中於各項建設上。因此,一方面實施幣制改革,穩定物價,另方面積極進行原有農工生產建設及交通運輸設施的復原與重建。」此與富將是否有關,老榮民未說。

老榮民深呼吸兩次後,娓娓道來:「當年政府的作為,農業方面:推動三七五減租、實施公地放領、推動耕者有其田、引進經濟作物、發展食品加工產業,賺取外匯等;工業方面:發展民生工業及勞力密集輕工業、增加電力供應、並以農業培養工業,工業發展農業;交通方面:疏濬港口、修復鐵公路等等。」綜觀台灣建設與窮兵策略實密不可分,果真是小兵立大功。

「最重要的是,窮兵之下,政府方能按部就班地分期實施五個四年經濟建設計畫,使台灣經濟起飛,創造出世人稱羨的『台灣經濟奇蹟』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這些成果,老兵絕不敢居功,但不可否認的是,窮兵策略確實發揮了功效。」老榮民最後如是說。

是啊!政客何苦來哉?你我本是同根生,何須相煎。國家有難理應共體時艱,共謀解決之道,「減這方,補那方」非長久之計,況減這方而那方並未受惠,更非良策,且曾受〝窮兵〞之苦的老兵,如今存活者均已垂垂老矣,何忍再拿渠等來消費。

「窮兵富將」之策,「富將」的結果是否符合〝養其忠誠〞之意?此已毋庸贅言,退將言行,近年來新聞時有報導;倒是「窮兵」的結果確符〝使其安分〞之意。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基層官兵沒錢就只好〝安分守己〞。不是嗎?

有人說:「富將窮兵日久必敗、窮將富兵日久必反、富將富兵日久必分。」諸君以為然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