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兒的生母拋夫棄子後,不曾返家,也未曾回過娘家,熟識她者,無人知曉今在何處,若干年後,無人再提起此女。

娃兒在成長過程中能看見物體時,第一眼看見的人,就是養父,最熟悉的體味與能辨識的聲音,也是養父,雖養父未婚,但謹守諾言把娃兒當成親生,照顧得無微不至,娃兒牙牙學語,第一次開口就是對眼前的人叫〝爸爸〞,此後,順理成章地成為娃兒的父親。

既為娃兒之父,理應肩起為父之責,更為履行託孤許諾,心中暗許一定要好好養育娃兒,使其長大成為國家、社會有用之人,因此,娃兒養父決定辦理退伍,以免徒增部隊困擾,退伍後,經轉介至鄉下國校擔任代課老師,在照料娃兒上較有充裕時間;娃兒養父乃是流亡學生從軍,所讀大學曾於抗戰時期遷校至大後方,與多校組成西南聯大,在軍中屬高級知識份子,擔任文書作業。

娃兒上小學後,開始識字懂事,養父幾次想告知身世真相,但恐傷害幼小心靈,一旦形成陰影,恐將抱憾終生,幾次欲言又止,考量再三,只好暫時隱忍不說,俟娃兒再長大些,能承受真相後果時,再予告知。日子就在指縫間偷偷溜走,娃兒就讀高中時,已是意氣風發的青年,果真是歲月如梭,光陰似箭,一刻也不肯停留。

常人說「上帝關了一扇門,必會在另一處為你開一扇窗。」果然不假,娃兒在嚴父兼慈母的單親家庭中,聰明伶俐,顯得特別早熟,對人能察言觀色,對事反應敏銳,學業更是名列前茅,根本不須養父操心;養父在他進小學時,放棄代課教師一職,參加政府機關高考合格,受訓結業後,分發公家單位服務,有了〝鐵飯碗〞的工作,收入也較豐厚些,生活才逐漸步入小康地步。

開放軍人准予結婚時,養父不是沒動過成家念頭,但,一則時已邁向中年,理想對象難尋;二則仍期待有反攻大陸契機。回顧前塵,一心一意等待反攻號角響,在那「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昭示下,反攻號角始終未響,隨軍來台時,尚是奮發有為的青年,轉眼滿臉佈滿歲月的痕跡;之後,准予軍人結婚,想到部隊長官〝不要糟蹋別人〞之語,猶言在耳,遂予作罷。

自受託孤,生活上似乎找到依託,精神上也自感有所寄託,每每午夜夢迴就恐未盡全心全意照料之責,深恐對不起娃兒生父在天之靈,遂心無旁鶩,對成家之事,徹底打消念頭,再也隻字不提,終生未娶。

故事至此,此後情節,前文已有詳述。只是,為栽培別人所生小孩,甘願自己終身不婚者,世上幾人能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