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昌滅佛〉即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間(840-846年),推行一系列的「毀()佛」政策。

以會昌五年(845年)頒布的敕令為高峰,翌年武宗駕崩,宣宗即位重新尊佛,滅佛就此結束。這一事件使佛教在中國受到嚴重打擊,史稱「武宗滅佛」。因唐武宗年號「會昌」,故佛教徒又稱之為「會昌法難」。

文摘:會昌五年三月,敕令不許天下寺院建置莊園,又令勘檢所有寺院及其所屬僧尼、財產之數。四月,下敕滅佛,規定西京長安只能保留4座寺廟,每寺留僧10人,東京洛陽留2寺,其餘節度使的首府共34州留1寺,刺史所在州府不得留寺。其他寺廟全部摧毀,僧尼皆令還俗,所有廢寺銅鑄的佛像、鐘磬全部銷熔以鑄銅錢,鐵鑄的器具交州府銷熔,鑄為農具。到當年八月,「天下所拆寺4600餘所,還俗僧尼26500人,收充兩稅戶;拆招提、蘭若4萬餘所,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收奴婢為兩稅戶15萬人。」

前文筆記「會昌4(844)秋,杜牧調任池州。次年秋天詩人張祜從丹陽來訪。同年秋,唐武宗下詔滅佛,杜牧支持這項政策,監督摧毀池州寺院的工作。」當時非常詫異,杜牧為何無中唐詩人韓愈「諫迎佛骨」的勇氣,還贊同滅佛?不得不找些史料了解之!

或許從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這首《江南春》可以看出,詩寫的正是當時的金陵。南朝佞佛,為建寺廟勞民傷財,僧尼又多侵占田產,逃避稅賦,並且與其他各種邪教組織混雜一起,難以辨識,給國家與社會帶來極大的不穩定因素。唐武宗滅佛其道理相同,增加了政府的納稅人口,打擊了寺院經濟,擴大了國家的經濟來源。

在他所作《杭州新造南亭子記》一文,詳細記載了會昌滅佛之事。文中對富商、官僚「偽內而華外」,一面「納以大稗斛,以小出之,欺奪村間想民」、「幵庫取公錢,緣意恣為」,另一面卻「心自知其罪,皆捐己奉佛以求救」的行為,大加痛斥;對佛教「買福賣罪,如持左契,交手相付」的行為也極為不滿。

那麼來看看杜牧如何執行武宗的敕令。會昌五年七月,池州發生罕見的旱災、饑荒,因糧食儲備不足,災荒嚴重,餓莩遍野,官府卻又無能為力。老百姓只好求菩薩保佑,神明卻未能顯靈。為了社會穩定,身為池州刺史的杜牧親赴重災區木瓜山,觸景生情,一氣寫下《祭木瓜神文》,為老百姓祈雨:

維會昌六年,歲次景寅,某月某日,某官敬告於木瓜山之神。惟神聰明格天,能降雲雨,郡有災旱,必能救之,前後刺史,祈無不應。去歲七月,苗將萎死,禱神之際,甘雨隨至,槁然凶歲,化為豐年。仰神之靈,感神之德,願新祠宇,以崇祭祀。今易卑庳,變為華敞,正位南面,廟貌嚴整。風雷雲雨,師伯必備,侍衛旗戟,羅列森然。惟神系雲在襟,貯雨在缶,視人如子,渴即與之。不容凶邪,不降疾疫。千萬年間,使池之人,敬仰不怠。伏惟尚饗!

以祭祀求神的虔誠態度,這說明池州刺史杜牧有意庇護。《江南通志》載:「木瓜山,在池州青陽木瓜鋪,杜牧求雨處,今尚有廟。」於是有人認為,他雖擁護唐武宗滅佛的舉措,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卻採取了一個「山下限制、山上保留」的折中做法。

而最幸運的是,九華山佛教寺廟未在「會昌法難」中毀滅。據史料記載,會昌滅佛期間,只波及到九華山周邊的十餘座寺廟被毀,而山上寺廟完好無損,香火不絕。杜牧對於唐武宗推行的滅佛舉措是支持的,但是,在他內心深處,對九華山佛寺還是非常熱愛的,他還是懷有崇佛感情的。

心得

後世有人說,唐武宗滅佛,是一場挽救中華文明的運動。而杜牧是一個有著赤子之心,關心國家與人民的詩人和政治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後學感言:佛祖不語,而人心自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