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出任弘文館校書郎,負責校對典籍期間,曾拜見淮西將軍董重質,請教當年〝淮西之亂〞之所以能對抗4年的戰略因由。有關史料記載:

董重質(?—834年),中唐淮西戰將。淮西節度使吳少誠之婿。他為人勇猛強悍,能識軍機,擅長用兵。與攝蔡州刺史吳元濟(淮西節度使吳少陽之子)交好。元和九年(814年),吳元濟擅襲父位,發動叛亂。屠掠舞陽、葉縣、襄城(均屬今河南)等地,兵鋒進至東都洛陽附近,關中震動。

董重質輔佐吳元濟時,作為謀主,提出東據揚、潤,阻斷運河,西陷商、鄧,佔據襄陽,南控江淮,北下洛陽,取唐而代之的計劃。淮西之亂爆發後,他親率主力守衞洄曲(今河南沙河與澧河會流處下游一帶),抵擋官軍數年,使得叛亂遲遲不能平定。

唐憲宗在宰相武元衡和大臣裴度的支持下,命16道兵進討,但兵力分散,戰線過長。且諸軍勝則誇大,敗則隱瞞。由於統兵將帥擁兵自重,軍令不一,故戰事拖延了三年,毫無進展。

憲宗改遣太子詹事李愬為唐、隨、鄧三州節度使領西路軍參與討伐。元和十二年(817)三至五月,李愬拔文城柵(河南遂平西南),又切斷吳元濟割據的申(信陽),光(潢川)、蔡(汝南)三州之間的聯繫。

同年四月,忠武軍節度使李光顏率北路軍在郾城(今屬河南)擊敗淮西軍,部將張伯良敗走,守將鄧懷金以城降。八月,宰相裴度親臨郾城督戰。郾城失守後,吳元濟將蔡州精兵全部調往北線,以增援董重質。

此時,蔡州防禦已然空虛。唐軍的東路軍由壽州(安徽壽縣)西進,南路軍由鄂州(武昌)北進,牽制了淮西申、光二州兵力,造成西路軍可直搗吳元濟老巢蔡州的有利態勢。

李愬(鳳翔節度使李晟之子)連破冶爐城、西平、楚城。並趁雪夜突襲吳房(今河南遂平),克其外城。吳元濟率將士到牙城抵抗,同時又派人前往洄曲求救。董重質有萬餘兵士據守在洄曲。可是李愬入城後早已厚撫洄曲守將董重質的家屬,並遣其子前去招降。董重質見大勢已去,到蔡州向李愬投降。當李光顏馳入洄曲,董重質的部眾均歸李光顏接收。十月十二日,吳元濟出城投降。

由於董重質是吳元濟的重要將領,屢破官軍,憲宗欲殺之,惟李愬已先答應饒他一命,遂貶為春州司戶參軍。數年後,又獲啟用。元和十五年,授左神武將軍。太和四年,任夏綏銀宥節度使。太和八年八月去世,贈尚書右僕射。

文獻指出:據杜牧所記,董重質除自誇“勇敢多算”之外,認為官軍之所以進展緩慢,主要是因為朝廷徵發各鎮兵力太雜,從遠地調來的兵卒(客軍)人數較少,不能獨擋一面,因而,必須依附於當地的藩鎮。這樣,官軍各路兵馬勢單力弱,眾心不齊,就經常招致失敗。所以,在最初交戰的兩年中,淮西每戰必勝,主要是殺傷客軍。兩年後,客軍人數減少,淮西只與陳許、河陽兩鎮作戰,即使李愬不能率唐州兵乘虛攻取蔡州,淮西軍也難於繼續和官軍抗衡。

北宋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引述前人評價,認為〝董重質為吳元濟謀主,屢破官軍〞,後又將其與背叛昭義叛藩劉稹的降將郭誼相比,評價道:「董重質之在淮西,郭誼之在昭義,吳元濟、劉稹,如木偶人在伎兒之手耳。彼二人者,始則勸人為亂,終則賣主規利,其死固有餘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