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水龍吟》

昨下午,聆聽馬叔禮老師在視頻上的中華之巔文化講座,講的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詞作,其中有一闋詞《水龍吟》感覺陳玉燕老師教過,下課後,翻閱筆記,原來陳老師講述的是蘇軾的《水龍吟》。

《水龍吟》同樣的詞牌,兩人詞作摘錄如下:

蘇軾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有關蘇軾的《水龍吟》陳老師說過:

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好友章質夫給他寄來一闋楊花詞《水龍吟·燕忙鶯懶花殘》,以表達對蘇軾的慰問之情,同時彰顯章質夫的自負才情。詞寫:

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柳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閒趁遊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

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綴。繡床鏇滿,香毬無數,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粘輕粉,魚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遊蕩,有盈盈淚。

蘇軾感謝朋友慰問,寫下楊花詞回贈(用原作之韻,並按照原作用韻次序進行創作)。章質夫時任荊湖北路提點刑獄,蘇軾貶任黃州團練副使。

至於辛棄疾《水龍吟》的創作背景,馬老師說: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棄疾將任東安撫司參議官。這時詞人南歸已八、九年了,只任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賞心亭,極目遠望祖國的山川風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滿懷壯志而老大無成,於是寫下這闋《水龍吟》。

馬老師逐句解說,精確詳盡,尤指出下片用了三個典故,後學特地筆記之。

◎鱸魚堪膾:

用西晉文學家張翰(字季鷹)之典,典出《世說新語·識鑒篇》記載:「張翰在洛陽做官,在秋季西風起時,想到家鄉蓴菜羹和鱸魚膾的美味,便立即辭官回鄉。」後來文人將思念家鄉、棄官歸隱稱為“蓴鱸之思”。

◎求田問舍:

典出《三國志·魏書·陳登傳》,許汜(東漢末年名士)曾向劉備抱怨陳登(伏波將軍)看不起他,“久不相與語,自上大床臥,使客臥下床”。劉備批評許汜在國家危難之際只知置地買房,“如小人(劉備自稱)欲臥百尺樓上,臥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間邪”。指出許汜只知道購置田宅家產而沒有遠大的志向。

◎樹猶如此:

用桓溫(東晉政治家、軍事家、將領、權臣)之典,典出《世說新語·言語》:「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琅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指出詞人借引抒發自己不能抗擊敵人、收復失地,虛度時光的感慨。

心得

歷來年,陳玉燕老師在詩詞欣賞課,曾講述辛棄疾的作品多篇。綜論:稼軒一生力主抗金,對朝廷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力圖北伐,收復失地,無私的愛國情操,令人敬佩!其壯志難酬,後學嘆道:

稼軒抗金主北伐  朝廷偏安不應答

詞人壯志難實現  皇帝亡國在失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呆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